
早在2014年,民政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全国老龄办等五部门就联合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民政部2016年出台了《全国民政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对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也明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安全、服务、管理、设施等标准,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的任务。近几年,广州、青岛等一些城市也在本地开展了建立养老机构服务标准的试点工作。
由于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都呈现碎片化状态,缺乏对标准体系的总体规划。应该说,《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迈出了重要一步,从国家层面确立了养老服务质量的标准。
国家标准的设立让养老服务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一方面可以规范和监督养老机构的服务。目前全国养老机构已有上万家,养老机构、护理员、服务员服务的质量到底怎么样,依据是什么,服务的效果怎么样,老年人满意不满意?这些都可以通过标准化来判定。另一方面,标准化也可以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规模。从经营角度来看,各种服务有了一个参照指标,将会促进养老机构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帮助其降低风险、减少成本。银发经济大有可为,标准化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提高整个养老服务业的规模、水平和档次。
养老服务标准制定出来,只是标准化实施的第一步,将纸质文本变成现实服务,将标准的作用发挥出来,才能真正发挥养老服务标准化的价值。因此,对于标准的执行,既需要正向的引导,鼓励更多的养老机构按照标准执行,也需要反向的惩罚。同时,除了政府监管之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结合国标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进行评级。通过标准化,让养老机构服务快速提质升级,惠及更多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