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开会,很多职场人士无不头痛,因为他们经常处在文山会海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困扰的是往往开完了很多会、花了很多精力后却还是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主要的表现会有以下四个层级:
会而不议—会议当中泛泛而谈,没有议题,你一言我一语,海阔天空,大家都不知道讲什么;
议而不决—会议有议题,但是不聚焦;或者说没有内向思维,互相推诿,不敢担当,导致形不成决议;
决而不行—会议有议题,也形成了决议,但是最后决议没传达到具体责任人;也存在责任人不重视,迟迟未开展行动来解决决议中的问题;
行而未果—会议有议题、有决议、有行动,但是由于最后缺乏过程跟踪和辅导,在规定时间内没完成决议中的任务;甚至到最后超过时间仍未能达成想要的成果。
其实谈到高效会议,熟悉或接触过促动技术的人就会很容易想到ORID(聚焦式会话法),聚焦式会话法分别从数据、体验、理解、决定四个层面进行递进分析。在平时工作或生活的会议当中运用ORID进行交流沟通能快速达成一致决议,形成有效解决方案。毫无疑问,ORID是开高效会议的一个非常有效工具和方法。 但是如果仅仅是运用一个工具或方法仿佛还不能系统且有效地解决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未果这四个层级的问题。
那么,在组织一些具有相对规模的务实会议时,到底如何来规避这四个层面的问题呢?我们从如何组织和实施一场会议的维度,按照会前、会中、会后三个时间段来进行展开梳理。
会前:
1、定时发会议邀请的时间:需提前3-5日 ,因为参会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需要做计划安排。确定具体开会的时间:X年X月X日,几点到几点。
2、定点确定开会地点:在哪座楼、哪个会议室。
3、定责确定汇报责任人及汇报形式。
4、定人确定主持人、参与人、决策人、记录人。
5、定量定会议议题及会议需要达成的目标。
会中:
1、 会议制度宣布会议的流程、规则、纪律等。
2、检查上次会议决议落地情况结论为完成或未完成两种情况,未完成项将经过讨论后看是否作为本次会议的决议项。
3、按照一定顺序作报告或汇报PPT顺序:先一线部门后二线部门(可根据企业发展不同时期而定)。
4、质询交流当对汇报人的报告有疑问和不了解的地方可以进行询问,此时可采用ORID等提问方法;
5、拍板决策当问题出现两方对立意见,甚至三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时需要由会议决策人进行拍板。
6、复述决议记录人负责记录会议过程中产生的决议,在会议结束前复述决议,确定责任人,并与责任人确定完成的时间节点等内容。
会议进行当中时间控制小技巧:
准时开始、准时结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每个议程或议题都要定个大致的时间限制,一个议程不能讨论过久,如不能得出结论可暂放一下避免影响其他议题。如果某些议题一定要有结论的话事先要通知与会人员,使他们有思想准备。
会后
1、 组织方对参会方的反馈会议纪要:要及时,会议记录人最迟在24小时签字下发会议纪要,并做好存档。
2、 参会方对组织方的反馈执行跟进 :“会后不追踪,开会一场空“ ,会后对对决议项的跟踪极其重要。往往临门一脚决定着你收获的是后果还是成果。此时还是由记录人进行各个责任模块的进度跟踪,并实施汇报给领导。
在整个过程看来,其实会议记录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人物,表面上不重要,其实他是把散落在会议各个模块成果珍珠串起来的针线;同时也是老板/领导掌控全局进行决策的一双眼睛,可以不进行任何决策拍板,但可及时跟踪,及时向领导反馈。
结语:
要想系统的开一个完整的、高效的会议,简而言之就是运用一个法则:5+6+2。即会前五定原则、会中六大要点或步骤、会后双向反馈。简单!好记!并实用!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