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2017年12月份的一天,我和先生去一家饭店吃饭,当点到素菜时,想点个有特色一点的,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小尖椒炒藕单”,并习惯性地在此菜后面的方框中进行了勾选,并且两人相视而笑,期待着这一道很特别的素菜。
可是等到上菜时却上成了“香菇菜心”,我们俩人纷纷摇头说:“这不是我们点的菜,我们点的是‘小尖椒炒藕单’”。“哦,是你们的啊。”服务员说。我们让她再去确认一下,她第二趟过来时,一手端着‘香菇菜心’,一手拿着我们的点菜单过来了,来了便说:“是你们点的,你们看一下你们的点菜单。”我们俩一眼望过去说:“咦,没错啊,我们确实勾选的是‘小尖椒炒藕单’啊。”“你们勾选的是‘香菇菜心’,‘小尖椒炒藕单’应该在这里勾选。”服务员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去,然后“啪”地一声理直气壮地将菜放在了我们桌上。我们一看,原来他们点菜的勾选方框在菜名前面,我们勾选了后面的方框,而后面的勾选方框正好是‘香菇菜心’前面的勾选方框。
我们只好接受了此菜,但是这顿饭吃得并不是太开心,心里甚至隐隐想着以后不来这家饭店吃饭了。
2017年9月份的一天,我想在淘宝上买一支投影笔备用,于是就挑选了一家信誉还不错的网店,看了一下关于这个产品的评价,也是非常不错。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拍了一支。结果,收到货的时候,发现投影笔不好用,按键不灵而且幻灯片跳屏。于是我就找到淘宝小二,留言给他们说了一下情况。因为是晚上比较晚,当时没作回复。第二天,他回复我了说:“亲亲,售后5点半下班了,明天您上线再联系一下售后,好吗?”我回了一个“你帮我转达吧”他们回复说“好的。”结果过了几天没有反应,然后我发了一个:“能接受差评吗?”对方客服发了一个哭脸过来。我一看心又软了,然后说“不好用,太硬按不动,还跳屏,也没人来处理。”这一次,客服的回答是:“亲,今天售后休息,这里给您登记下,明天上班后联系您哦。”,天啊,又是明天,而且又要把我昨天发的信息重复一遍,还真麻烦。几十块钱的东西,大不了不用吧。于是我就再也没找他们了,笔也扔了,当然,我也没给他们差评,因为想想他们也不容易,但是,我却决定再也不去这家店了。
场景三:
2017年12月31日晚上十点左右,几个朋友一起小聚,其中有一个朋友需要用现金,发现身上没有,就朝跟另一个朋友说:“你身上有现金吗?我从微信转500元帐给你,你借500元现金给我。”另一个朋友说好的。于是,这位朋友就拿起手机准备转帐,帐还没转,却发现他脸色铁青,因为帐上的六千多元突然不见了,微信上显示余额不足。他一下慌了,立马打电话给银行,谁知道打完银行服务台的电话后,朋友更加愤怒了,因为银行人员说现在没有办法查,需要等到明天上班后去柜台才能查。本来也是非常正常的回复,也符合规范,但是客服人员没能深刻体会到客户焦急的心灵,只是不冷不热地说一声“现在没有办法查,需要等到明天上班后去柜台查。”于是,我那位朋友一直跟我们说这家银行不行。。。结果可想而知了。
场景反思:
以上例举的是我生活当中的三个小场景,大家是不是都似曾相识呢?没错,这些事情经常性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看起来,作为供应方都没有错,第一场景中,因为是客户勾选错了,所以菜上错了;第二个场景中,因为客服人员不负责技术,所以让客户明天再找技术;第三个场景中,因为不在正常营业时间,所以没法解决,让客户次日去柜台自己查。但是得到的结果是客户满意度直线下降,客户流失,甚至产生了客户对负面信息的传播。那么如果都没有错,究竟谁错了呢?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经营企业或者从事营销的过程中,这些场景经常性地发生,彼此都觉得很委屈,但是光从表面去判断正确或错误有用吗?一点用都没有。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谁承担了后果。是客户吗?不是,客户大不了重新选择供应商,客户还可以找到一些“谈资”,大家应该都了解,“谈资”是什么?根据人性的规律,“谈资”大部分都是坏事,也就是某人或某公司或某家庭发生某些不愉快的事情,正所谓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后果谁承担了呢?自然是供应方,不光失去了当下这个客户,还将失去更多的客户。因为根据客户满意度的权威调查,一个产生抱怨的客户平均至少传播给11个客户,这11个客户又进行传播呢?将是一个多大数量?其实最最害怕的,还不是明面上的客户抱怨,因为明面上的客户抱怨,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反而会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在这里,我再跟大家说一个场景:
2017年11月份的一天,我在一家服装专卖店挑衣服。这家专卖店地势并不好,门头也不是很大,服装也没什么品牌,但是我每次都会去,基本上两个月至少去一趟。一消费也是几件几件拿,从来没有只买一件的,更没有不买的情况。那么究竟是什么魔力让我每次都去光顾呢?我是营销职业经理出身,现在又专注于研究营销领域的课程,所以平时在消费的过程当中会习惯性地去观察供应方的营销行为。我之所以喜欢去这家店,与这家店的店长有很大的关系。她不仅会根据我们的风格、体型、爱好去搭配推荐衣服,而且非常尊重每一位顾客,我们过去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且在价格的商谈当中,她有很有一套,下次咱们可以把她的案例专门作为一篇文章来探讨。这一次我想跟大家说的不是关于这方面的,而是与咱们今天的主题相关的。刚刚讲到2017年11月份的一天,我又在她这里买了两身衣服,一条丝巾。当时就穿了一身,并围着丝巾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回到家后,突然发现丝巾上面有一根丝脱线了,这对于追求完美主义的我来说,心里咯噔了一下不太舒服。当然,我也不能确定是不是买的时候就脱丝了,只是当时试围的时候就一直没取下来,所以买的时候就脱丝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前后不到一个小时,而且没有碰到什么尖锐的物件。于是我就尝试性地给店长发了一条微信说丝巾有一条脱丝。她立马就回复抱歉之类的话,然后让我拍照片发过去,我将照片发过去之后,她也是连连道歉,没有问我任何是不是自己刮坏的话语,只是说当时给我围的时候没检查,因为当时我需要丝巾,所以这条丝巾还是她临时从其他店里调过来的,送货的人一到,她就给我试围了,围了就买了,没有取下来。不光如此,她立马给了我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丝巾退给她,她全额退款给我;另一个方案是如果我特别喜欢这条丝巾,围起来又看不出来有脱丝的话,她愿意补偿一点钱给我。我选择了第二个方案,一是因为自己确实喜欢,而且佩戴也不影响效果,二是因为她的真诚的态度和迅速处理危机的能力感动了我。当然,我连她发给我的补偿款也没有收。我说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而且我还会专门为你写一篇文章。
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成功处理客户抱怨的案例,虽然来自于生活,但是跟我们工作中的场景惊人的类似。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在前面的第一个场景当中,服务人员有歉意的话,并且明白自己的不到之处,比如,客人点好菜后要进行确认,他们缺失这个环节;第二个场景中,淘宝小二能够清晰地记录我们所反应的情况,并直接说明帮我们转达,第二天还进行跟进;第三个场景中,如果银行客服人员能够及时地安慰客户,并对他们的处境表示理解,用和善的话语去解决问题。那么我相信客户满意度不仅不会降低,还会提升。
为什么要分享这篇文章 :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大家,在经营和营销的过程中,客户为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与错,而是我们要用合理的处理态度、合理的处理方法去解决客户的抱怨,再从高一点角度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去进行好客户满意度管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承担后果只能是我们自己,那么去争个你错我对还有意义吗?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大家。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客户抱怨,实际上客户在不满意的时候并不一定会抱怨,而是选择离开,甚至传播负面信息。根据有关数据显示,100个不满意的客户,只有4个会提出抱怨,还有96个直接离开并传播负面信息。这是多可怕的数据,所以我们在经营企业或进行营销的过程中,甚至在进行个人品牌建立的过程中,都要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客户满意度管理】。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