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寿命的延长、出生率的降低,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日益明显。近30年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正逐步影响着社会以及每个人的生活,它导致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问题。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文化、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界老龄化和全球经济可能不如衰退的今天,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着比其他国家更为复杂和困难的一面。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我国也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因而社会将会面临很大的养老压力和养老问题。
(二)老年人医疗服务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社区卫生服务近年来因政府的关注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因时间较短和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原因,其发展不平衡,业务能力有限,辐射面窄,仅能满足其周边生活自理能力尚可的老年人的一般医疗服务需求。养老机构同样因资金、组织管理等原因,大多只能提供一般生活照顾,一些条件好的机构也只是配备简单的医疗设施,且大多没有规范的医疗管理,同样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而且数量很少,和实际需求相比尚存巨大差距。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往往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变化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增加费用,也给家属增加了负担。
二、医养结合的概念
(一)医养结合的定义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它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的对象
服务的对象区别于普通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主要面向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以及绝症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服务的内容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服务项目,是相比于普通的养老机构增加的服务项目,也是其最重要的服务内容。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针对有长期就医需求的老年人群体,从政策层面促成或者机构之间自愿促成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由于在老龄化社会,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群体中常有养老和医疗的特殊需求,有一些“老年病”具有常发性、易发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所以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甚至是高龄老年人都有特殊的护理和医疗需求。但是,当前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在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庭负担。医疗系统和养老机构的分离也使得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做养老院,成了医院的“常住户”。这些有长期就业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由于长期住院治疗,“押床”现象也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有住院需求的患者无法入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合二为一,解决了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成为众多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期盼。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类型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传统的居家养老功能的日益削弱,养老模式的变革给各地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医的养老目标,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更适合当前养老需求的养老模式,成为各地政府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各地纷纷采取了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一)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结成联盟,合作服务
这种类型的医养结合的方式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定期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联盟的医院得到专业的医疗救治。
(二)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这种类型的医养结合方式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城市已经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直接转型为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明确其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完善所需的房屋设施和器械装备,并加强医务及护工人员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