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如何才能认定为受贿罪共犯?
天津专业刑事律师说实践中非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因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生活,常常发生一些代为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是否一概而论地均认定为共同受贿罪呢?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认定家属受贿行为的性质、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成为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笔者列举以下几种情形,从犯罪构成、立法意图、司法实践等角度分别予以阐述:
1.家属明知是贿赂而共享的行为
实践当中有不少国家工作人员接受他人钱财,利用职务之便为请托人谋利或出面主动索取他人财物,事后将事情告诉家属。此时家属对钱物的来源及性质主观上是明知的,并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钱物用于生活开支或家庭消费,那么这种家属明知是贿赂物而共享的行为能否构成受贿罪呢?打个比方,一盗窃犯或抢劫犯的家属明知其财物是配偶犯罪所得仍与之共享,难道对其全家均以盗窃罪或抢劫罪一网打尽吗?这种家属知情不举、享用亲属犯罪所得的行为显然一般不能以罪论处(除少数情况下家属的行为可能构成窝藏赃物罪)。因为其主客观都不具备共同犯罪的特征,如果对这种行为科以刑罚,既不合法理,也不合情理。
2.家属明知是贿赂而收受的行为
生活中,有时行贿人将钱物送到国家工作人员家中,由于本人不在,家属代为收下物品。有的行贿人直接讲明了送钱意图和请托事项;有的只是笼统的称感谢领导关心,希望多多关照等等,此时家属对行贿人送钱的具体意图并不明确,事后家属将行贿人送钱的事情或请托事项告诉了国家工作人员,之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完成了为请托人谋利的行为。此时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以受贿罪定性无疑,但这种情况下家属的行为如何定性,在实践中分歧很大。一种观点认为此时家属主观上明知是不该收受的他人财物,客观上收下钱财并将送钱事项、请托事由一一告诉了国家工作人员,是整个受贿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应将其行为定性为受贿共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家属收受贿赂并告知配偶的行为以罪论处。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是:(1)主观方面,家属并无与配偶勾结,共同占有他人贿赂物的故意。具体来讲,双方事前既无通谋,事后也未达成共识。(2)客观方面,家属收受贿赂的行为大部分事出偶然。例如配偶不在家,自己代为收下。这种行为既不属于按事前明确分工而如约收钱,也不是主动出面索取贿赂,有一定的随机性、被动性。(3)从受贿罪的立法本意上看,设立此罪的目的主要是打击具有特定身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行为,而不在于惩罚与国家工作人员有特殊关系的家属偶然的、被动的收受贿赂的行为。如果对这种大量存在的家属明知是贿赂而收受的行为科以刑罚,有悖立法本意,有扩大打击范围之嫌。3.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配偶的职务身份,收受或索取财物的行为
天津专业刑事律师说通常情况下,家属收受了行贿人送给配偶(国家工作人员)的贿赂都会如实转告,但也不能排除个别情况。少数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利欲熏心,甚至利用配偶的特殊身份,主动向请托人索取贿赂,事后因不敢或不愿意将收受行贿人钱物的事告诉配偶,而国家工作人员出于公心或偶然等因素,恰好也替请托人办好了有关事宜,此时对主观上并不知情的国家工作人员显然不能以受贿罪论处,而利用配偶的职务便利与请托人进行权钱交易的家属应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以诈骗罪论处较为合理。因为此时家属或虚构了能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为请托人办事的事实,或隐瞒了并未将请托人送钱的事情、请托事项告知国家工作人员的真相,利用行贿人有求于人的心理从中非法占有了他人的钱财,符合诈骗罪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