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糖塑是与甜食紧密联系的传统技艺。糖画是民间糖塑的一种,食用性和观赏性是糖画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文献记载,糖画起源于四川,脱胎于明代的“飨糖” [xiǎng táng],之后吸收了民间皮影、剪纸艺术的表现技法得到了发展。由于时代的改变,曾经流传很广的糖画现在很难见其踪迹,现在只有古文化街、庙会等特定场合才会出现,其中以天津、四川为多。糖画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必须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能摆脱现阶段糖画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糖画发展处于困境的原因
糖画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兴盛期、衰退期三个阶段,其中,糖画的衰退期持续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因为环境和政策的改变,才重新唤醒糖画的生机。在此之后的十几年时间内,糖画凭借广泛群众基础,迎来了短暂快速发展期,但这仅仅维系了十几年,之后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直到现在。糖画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兴起又快速消失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物质条件的富裕,健康标准的提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的标准也随之上升。特别是在饮食方面,卫生、安全是唯一至高标准。由于糖画是民间走街串巷的技艺,在制作工艺上难免与手接触,因而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和传染。在高质量生活标准面前,传统糖画的消费群体消失不可避免。
第二,获取糖的途径广泛、花样繁多。糖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食物,由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已是今非昔比,获取糖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身体对糖分直接获取已经不再重要,致使消费糖画的群体正在慢慢变少。
第三,国家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够重视。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片面强调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弱化了民间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层面想快速恢复国民经济,缺少传统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政策;二是没有强化民众保护和发展传统民间艺术的意识,基础教育没有正确的引导;三是缺少长远眼光,没有看到民间传统艺术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缺少对传统文化产业扶持的政策。
二、糖画发展的出路
1.糖画工艺技术的改进
糖画在消费群体的压缩、售价不高的情况下,糖画艺人付出劳动的收获很难支撑生活的需要。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打开市场,首先要在工艺上改进,提高糖画的卫生安全标准。工艺改进可从两方面体现:
一方面,调节糖稀制作配料的成分。糖在短期内容易吸收水分而潮解,不易长时间保存;制作糖画的糖稀冷却凝固容易变脆,这两个因素导致糖画不易批量生产。为了使糖画能长时间保存,增加糖画的韧度,有必要改进糖稀的原料配比。通过调节糖稀成分的比例,可以延长糖画融化时间,保持酥脆的口感。
另一方面,采用自动化设备(糖画机)。传统制作糖画时的熬糖和作画可由机器完成。只要在原料盒里装好预先配置的原料,糖画机可以做出恰到好处的糖稀,然后自动输入到铸好的成型模具中,放置竹签调温冷却至凝固成型。采用糖画机生成的糖画,在制作工序、效率、卫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目前,糖画机在天津、四川等地古文化街、庙会等场合经常见到,成为糖画制作的一股新兴力量。
2.糖画作为民俗文化推广的载体
糖画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可以把民俗场景和民间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从民间技艺传承的角度上讲,糖画不是孤立存在的,从糖画的身上可以看到民间皮影、剪纸艺术和雕刻的影子,这说明糖画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其他民间技艺的创作手法。②糖画创作题材包括小说戏剧人物、神话人物、上古神兽、帝王将相、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民俗场景、吉祥图案等,这些题材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③通过糖画的展现,可以感受古代中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伟大,聆听他们创作的气息。把糖画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适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作品,可以有效地保持糖画的生命力。一方面,糖画可以通过民俗文化题材的创作而得以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民俗和民间艺术可以通过糖画进一步发扬光大。
3.糖画的市场化与国际化
虽然国家已经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但其力度远远不够。国家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同时,还要在物质上给予支撑。政府政策的保护,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关键是要把传统的民间技艺市场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糖画发展面临的困境。糖画消费者是糖画的生命力之源,要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把糖画推向市场。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外国人感受古老东方文明神奇的民间艺术。
结语
糖画的发展历程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一个缩影,糖画赖以生存的条件改变以及新兴事物的出现,势必吞噬糖画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为了更好地延续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中华民族瑰宝,必须认清糖画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挖掘糖画中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发展过程中寻求传承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