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溶空心胶囊是一种特殊设计的药用辅料,其核心特点是在胃液中不溶解,而在肠道的碱性环境中(pH值通常≥5.5-7.0)迅速崩解,从而保护药物免受胃酸破坏,确保药物在肠道内精准释放。其制作材料主要分为成膜材料和辅助材料两大类,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主要成膜材料(决定肠溶性能的关键)
肠溶空心胶囊的成膜材料需具备以下特性:
胃液中稳定:在pH≤4的胃酸环境中不溶解或溶胀。
肠液中崩解:在pH≥5.5的碱性环境中迅速破裂,释放药物。
常用材料包括:
纤维素类衍生物
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
由羟丙甲纤维素与邻苯二甲酸酐酯化反应制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肠溶材料之一。
特点:成膜性好、肠溶性能稳定,适用于对酸敏感的药物(如抗生素、多肽类)。
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
通过引入琥珀酸基团增强肠溶性能,在肠道中崩解更迅速。
丙烯酸树脂类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如Eudragit L/S系列):
Eudragit L:在pH≥5.5时溶解,适用于小肠上段释放。
Eudragit S:在pH≥7.0时溶解,适用于结肠部位释放。
特点:可控性强,可通过调整共聚物比例实现不同pH值的靶向释放。
天然高分子材料
虫胶(Shellac):
由紫胶虫分泌物提取,在胃酸中稳定,在肠道碱性环境中溶解。
特点:天然来源,但成膜性较差,常与其他材料复配使用。
海藻酸钠:
与钙离子交联后可形成肠溶膜,但单独使用时肠溶性能较弱,多作为辅助材料。
二、辅助材料(改善工艺与性能)
增塑剂
目的:增加胶囊膜的柔韧性和抗脆性,防止干燥后开裂。
常用材料:柠檬酸三乙酯(TEC)、甘油三醋酸酯(GTAC)、聚乙二醇(PEG)等。
用量:通常为成膜材料的10%-30%。
遮光剂
目的:防止药物因光照分解(如维生素类、抗生素)。
常用材料:二氧化钛(TiO₂)、氧化铁等无机颜料。
用量:一般为成膜材料的0.5%-5%。
润滑剂
目的:减少胶囊与模具之间的摩擦,便于脱模。
常用材料:滑石粉、硬脂酸镁等。
其他添加剂
着色剂:改善胶囊外观(如食用色素)。
防腐剂:防止微生物污染(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三、制作工艺流程
溶胶:将成膜材料(如HPMCP)与辅助材料(增塑剂、遮光剂等)按比例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中,形成均匀胶液。
蘸胶:将不锈钢模具浸入胶液中,使胶液均匀附着在模具表面,形成胶囊壳雏形。
干燥:通过热风或红外线干燥,去除溶剂并固化胶囊壳。
脱模:将干燥后的胶囊从模具上剥离,得到空心胶囊。
切割与套合:将胶囊体与帽切割分离,按规格套合备用。
四、质量标准与安全性
肠溶性能检测:
体外崩解试验:在人工胃液(pH 1.2)中2小时内不崩解,在人工肠液(pH 6.8)中1小时内完全崩解。
安全性要求:
符合《中国药典》或USP/EP标准,无毒、无刺激性,残留溶剂需低于安全限值。
稳定性:
需在干燥、避光条件下储存,避免高温高湿导致材料变性。
五、应用场景
肠溶空心胶囊广泛用于以下药物剂型:
对酸敏感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质子泵抑制剂)、胰酶(消化酶)。
靶向肠道释放的药物:如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柳氮磺吡啶。
需延缓吸收的药物:如某些降压药(减少夜间低血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