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论框架
(一)信息加工系统及其优势与缺陷认知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整合了其他学科的大量内容。Atkinson和Shiffrin根据电脑信息的处理机理提出了“信息加工系统(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模型,将人脑比作电脑,可以通过把仅有的几种操作方式作用于符号信息,加工的信息仍以符号形式储存。不同的加工任务和加工阶段由不同的认知结构来完成,这些相对独立的认知结构共有三个过程:感觉储存(sensory-term memory)、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永久记忆(long-term memory)。信息加工系统部分反映了人类处理信息的心理现实,可以解释多种语言和心理现象。在解释内部词典的构建上,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它提供了信息存储的一般过程。语言信息沿着感觉存储、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流程进行处理,为语言信息的动态加工过程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其次,该理论模型着眼于认知活动本身和过程,更真实地反映词汇的记忆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简单无意识的“刺激-反应”过程。之后,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策略的作用,提出“组块”说。也就是说,由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人们常将单独信息通过一定的联系组成更大的模块来增加工作记忆的容量。
信息加工理论在解释内部词典的构建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一是信息加工理论在微观层面上解释力不足。尽管信息加工理论为解释语言信息的动态加工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方案,但是这个方案过于简约,所以需要其他认知理论从微观层面配合。二是信息加工系统关心的是人的记忆流程,忽视人的心理现实,减弱了它的解释力和解释范围。如前文所述,信息加工系统将人处理信息的模式比作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模式,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做出统一的描述。但是这种类比只是机能性质的,也就是在行为水平层面上的类比,而不是心智和电脑芯片的类比。
也就是说,假设人类大脑在处理语言信息时是按照信息加工系统的流程进行,那么其间的具体处理方法是怎样的?与电脑的处理方法是否完全相同?我们不得而知。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彻底解释心理词典的单词突击007建构,就必须全面揭示处理过程的每一个流程。由此,可以推断心理词典的组织与通达理论定能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解释力起到补充作用。
(二)扩散激活模型及其优势与缺陷扩散激活模型(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的雏形由Collins和Loftus共同提出,他们认为词汇信息以网络的形式表征,网络由相互连接的节点组成,节点之间的距离由各种特征关系决定,如范畴关系、典型性以及相关概念间的联系程度等。因此,某些节点由于频率效应或者典型性等因素就比较容易通达,另一些节点则不容易激活。语义信息的提取是由扩散激活过程引起的,激活从一个节点开始,然后向网络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平行扩散。激活信号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由于这个扩散激活模型极少关注词的语音和语法等方面,Bock和Levelt[5]提出了新的扩散激活模型。假设人类心智中关于词的知识存在于三个不同水平:概念水平由表征概念的节点构成,节点之间通过各种关系相互联系;词目水平里主要是句法知识;词位水平主要包括词的语音特征。这是一个结合了概念、句法和语音三个方面的扩散激活模型,较前一个模型又前进了一步。扩散激活模型提供了一种灵活的表征词汇信息的方式,同时也指出了词汇信息是怎样通达的,为我们研究内部词典和词汇通达提供了一个合理描述。它最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详细地揭示音位信息、语义信息和句法信息等在加工系统中是怎样被激活、表征、联接和流动的。其次,它突显了认知主体的作用,因此更具有心理真实性。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激活信息的节点可以是音位信息,也可以是词法句信息,也有可能是概念信息,从哪个节点开始激活扩散,完全在于认知主体的词汇知识差异。虽然扩散激活模型在解释词汇表征与通达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强调信息的激活与扩散过程,但是它却无法描述语言信息加工的整个流程,如词汇在通达之后被存储在工作记忆和永久记忆中的过程与方式就无法解释。另外,扩散激活模型未能反映信息加工的影响因素,如心智的加工速度、加工控制和工作记忆的状态及相互关系等。
(三)两大模型整合的可行性如前所述,两大模型在解释内部词典单词突击007构建的过程时都有各自的缺陷,都无法提出一个统一的解释。本小节将专门讨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扩散激活理论整合的可行性,以期整合后的新理论能为心理词典的单词突击007建构提供一个统一合理的描述。
1.二者的理论基础有交叉部分1)信息加工理论将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比作人处理信息的心理模型,试图统一解释人的心理和计算机信息处理行为,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学科属性为认知心理学;扩散激活模型是由Collins和Loftus[14]修正之前提出的层级网络模型而提出的,不管是层级网络模型,还是扩散激活模型,都是认知心理学范式中的理论模式,更具体来说应该是语言心理学理论。因此,两大理论模型都具有心理学基础。2)从理论目标角度来看,二者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信息加工系统关注的是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目的是探索信息处理的共性;扩散激活模型更侧重对词汇信息的存储与通达两个环节的阐释。3)扩散激活贯穿在信息加工的整个流程中。在信息加工系统中,信息主要经过信息输入、感觉储存、工作记忆和永久记忆几个处理流程;扩散激活的过程从认知主体接收一个词语的语音、形式或语法信号开始,不断尝试激活词汇信息在心智中的表征网络,如果激活成功的话,词汇信息也定会经历信息加工的一般流程。换句话说,扩散激活模型蕴含了信息加工系统模型的思想。基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信息加工模型与扩散激活模型都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一个针对一般的信息加工处理,一个针对语言的信息处理,扩散激活的过程隐藏在信息加工流程之中。因此,二者在理论目标上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没有冲突。
2.两大模型的互补性:1)学科属性互补。由于语言研究与生俱来的跨学科属性,信息加工系统模型具有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属性;扩散激活模型具有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属性。2)运作层面互补。如前文所述,信息加工系统揭示信息处理的一般模式,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模型。而扩散激活模型的理论目标是揭示词汇信息在心智中的组织方式,因此它只能在微观层面探讨内部词典的表征机制。3)解释对象互补。信息加工系统模型可以为各种形式的信息处理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可以解释人类语言和非人类语言;而扩散激活模型只能解释人类语言词汇层次的概念、语法和语音知识,解释范围非常有限。4)可操作性互补。信息加工系统理论有一个完善的流程操作机制,信息从哪里开始接收,在哪里被存储等非常明确,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相比之下,扩散激活模型只能说明词汇的信息被激活,通过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信息扩散,后在心智中通达,但是信号从哪里开始刺激和扩散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无法揭示,因而该模型的可操作性较差。可以看出,信息加工模型与扩散激活模型可以克服对方的缺陷,它们又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在许多方面又是互补的。那么,整个这两大理论来解释心理词典的单词突击007构建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