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静压桩是挤土桩,在现场桩数较多、桩距较密的情况下,经常采用后压桩将压桩搓起,特别是短桩,容易形成所谓的吊脚桩。静载试验中,该类桩的沉降量大,曲线陡。但当桩端达到持力层时,承载力明显提高,沉降曲线趋于平缓,是典型的桩顶升曲线。除静荷载沉降较大外,桩身的抬升还可能破坏接缝,使桩尖脱空,使周围桩的水平挤压力大大增加,从而导致桩身倾斜和偏移。施工前合理安排压桩顺序。一般情况下,同一建筑物,先压场地中心的桩,再压场地周围的桩;先压持力层较深的桩,再压持力层较浅的桩。桩拔后,一般采用再压缩的方法使桩基础正常工作,但地基承受水平荷载应稳定。但其配筋率、保护层厚度、静压方桩混凝土强度等级、接头抗弯性能应符合本标准附件1的要求。施工中常用的静压方桩边长分别为300 mm、350 mm和400 mm。静压管桩的规格、类型和结构应与锤击管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