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材料
(1)砖:
采用MU10普通粘土青砖(手工制作),教学区采用机制陶砖。外墙厚370mm,外120青砖与内240红砖套砌。经过对省内外三十多生产厂家进行考察,手工青砖质量普遍较差,对进场青砖进行测量其尺寸偏差较大。
经对砖进行强度、抗风化、冻融等试验,两种砖均符合设计要求,其中陶砖的性能指标远远高于标准。因手工青砖的几何尺寸较差,施工中采用了加强挑砖、现场再加工等措施。 运输:砖在出厂前,要对砖进行挑选,对于尺寸偏差大、弯曲、裂纹、缺棱掉角、色差大、有结疤的砖一律不许装车,每层砖中间采用柔软物保护,避免运输过程中砖与砖之间产生较大摩擦,从而损伤砖的棱角。砖运进场后,对砖再次进行挑选,凡装车前因漏查尺寸偏差大的、运输过程中因碰撞缺棱掉角的,一律退换。砖进入现场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进行码垛堆放,装卸时注意保护砖的棱角不受损伤。在堆放过程中,每一层砖中间要加棉毡,目的是减少堆放时砖与砖之间的碰撞,减少砖自身以及砖棱角的损伤。
磨砖:采用专门研制的磨砖机对青砖进行精加工,主要是磨砖的两个大面,磨砖机两个为一套,一台磨砖的一侧大面,将砖的厚度磨至54mm,另一台磨砖的另一侧大面,将砖的厚度磨至53mm。使青砖的尺寸规格一致、棱角顺直。磨好的砖每五个用棉毡一裹,用绳扎起来,轻拿轻放,分堆码放,做好砖在上墙前的保护工作。
切砖:对各种异形砖及七分头,用专门的切割机进行切砖,避免工人用锛斧砍砖。
选砖:在砖厂,指派专门人员对砖进行挑选装车;磨砖前,对砖进行又一次挑选,挑选出合格砖进行加工;砌筑前,进行第三次挑选,从磨好的砖中选择可供瓦工匠人使用的色泽均匀,棱角顺直的砖;砌筑中,瓦工匠人根据需要,再对砖进行一次挑选,选择合格的砖进行砌筑。从通过多次反复遴选,确保砖砌体有合格的材料保证。
砖使用前,提前1~2d进行浇水湿润,湿润程度应根据气候情况而定,做到砌筑时砖的表面略见风干,含水率宜为10%~15%,常温施工严禁干砖砌墙。
(2)砂浆:
±0.000以下为M10水泥砂浆,±0.000以上为M7.5混合砂浆。砂为中砂,过筛,含泥量不大于5%,不得含有草根等杂物。砂浆要拌和均匀,颜色一致。砌筑砂浆配合比,采用重量比,各组份用量认真进行计算。
现场搅拌设备应安装在防风雨的搅拌棚内,工艺设备合格,计量系统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砌筑砂浆要具有高粘附性,良好的和易性,保水性和强度。砂过筛,含泥量不大于5%,稠度为70~90mm,分层度不大于20mm。 砂浆应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应分别在3h和4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高气温超过30℃时,应分别在拌成后2h和3h内使用完毕。砂浆在砌筑前如出现沁水现象应重新搅拌,超过上述规定时间的砂浆不得使用,并不应再次拌和使用。 (3)水泥 水泥出厂要有出厂证明,出厂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要求。
2.主要机具及检验工具 砂浆搅拌机、皮数杆、灰斗、灰铲、瓦刀、勾缝镏子、毛刷、草帘或麻袋、地秤(500kg或1000kg)、量筒(1L、5L或10L)、线绳、线坠、靠尺、塞尺、百格网、钢卷尺、方尺、水准仪或水准软管、墨斗、红蓝铅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