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电梯导轨噪声控制归属于行业边缘科学,研究难度较大! 电梯导轨噪声不同于一般的噪声控制,属于低频振动污染(一般的噪声是空气作为传声媒质,而电梯导轨噪声为低频振动,它的主要表现为振动型固体传声)。我们日常降噪所涉及常规降噪措施(如加装隔音板、吸声棉或隔声墙等措施)只能降低或隔断以空气作为传声媒质的噪声,而对通过刚性结构振动传递的电梯导轨道低频振动传递降低没有明显的效果。从该问题的解决技术层面来说,结构振动传递噪声控制,应当归属环保行业噪声振动控制技术领域。然而由于电梯是涉及人身安全的特种设备,相应的技术研究涉及电梯安全运行因素,且也存在施工资质和研究的改进措施是否满国家电梯验收标准问题,导致噪声控制领域的技术人员由于欠缺电梯的专业知道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专业的电梯公司虽然具备相应的研究条件,但却往往却因为欠缺“噪音振动控制”的专业技术在研究上未能有全新的突破,只能是利用一些常规的减振胶等措施进行一定的改进;另外的一个方面,电梯导轨噪声一般情况下为高速电梯较多,而高速电梯高速运行时很多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活塞风力效应(特别是井道排风口设计不良的情况更为严重),因而导轨噪声防治措施的研究还与建筑墙本身的隔声有较大的关系,涉及建筑隔声技术。俗语说“隔行如隔山”,电梯导轨噪声防治正是由于涉及多个行业的边缘技术,使得该问题在防治研究方面难度较大,成为一个行业边缘技术难题。
2、 开发商更多的是从建筑成本及套内面积方面考虑,在“质量”与“利润”间徘徊难决策!
房地产行业从以前的暴利转变为竟争越来越激烈,在地价和房价越来越高的市场背景下,建筑成本和套内面积肯定成为开发商首要考虑的设计要素,也正是这种设计理念下使得近年来电梯噪声问题在社会中更显突出。以我们接触的案例经验来看,从建筑的结构设计上考虑电梯噪声的防治是科学的一种解决途径之一,将住户的室内建筑结构与电梯井道的结构在设计上进行分离的设计能很大程度中防治电梯噪声振动的传递,但这种设计除了增加建筑成本外,每一层都可能需要付出3-5个平方不等的建筑面积作为防治代价。在当今房价高涨每平方近万甚至过万情况下,这种设计显得付出的代价就更大了,所以设计上很难为地产决策层所接受。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导致了开发商往往就这样在“质量”与“利润”间“徘徊”,把希望寄托在“可能不太严重,或有问题再想办法”,把房子先建起来了(其中,在我国二线或三线城市中,常见的对电梯井道采用框架式轻质墙体井道结构就是更多的从建筑成本方面考虑而忽视了建筑声隔声问题)。而小区建起了以后,由于涉及装修入住期较长,小区入住率和电梯使用率等客观因素影响,往往使得电梯噪声在入住后一至两年内才明显突现反映出来(以前因为入住人不多,电梯使用不多,振动噪声对人感不太明显;在小区入住越来越多,电梯使用越来越高情况下人们便慢慢对这种振动噪声显得根本无法接受,),而开发商在这个时候却往往却因为项目早已核算,电梯噪音治理因为没有预算等使得治理困难重重,成为大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