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雕塑公司专家爆料被巨型雕塑玷污的慈善:整整两个月后,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下称河南宋基会)因斥资上亿建造24米高的宋庆龄雕像,再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个资产规模全国第一的公募基金会,曾靠“公益医保”募集资金,又利用所谓“限定性捐赠”放贷,并投资房地产,然后把盈余用于公益项目。这一公益与商业混淆的做法被媒体披露后,广受质疑。河南省相关部门亦介入调查,迄今尚无结果。
此后,舆论风暴渐渐平息。河南宋基会还特意把一些支持其运作模式和投资运营的报道挂在官方网站上,似有为自己辩护之意。没想到此次一个早已立项建设的巨型宋庆龄雕塑,再次激发公众对其公益性质的质疑。
据记者了解,这座八层楼高的雕像乃是河南宋基会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的配套项目。而这个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是河南宋基会近两年来最引以为自豪的公益项目,总投资上亿,资金全来自其商业运作的盈利。该雕像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底座还将用作会议厅。
任何一座城市,突然出现这么一座高达八层楼的雕像,都必然引起舆论的关注。若其是个人投资或私人捐赠,公众或无话可说;但若是政府或公益机构来建造如此形式主义的雕塑,必将遭到公众的质疑。
公众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公益组织的河南宋基会,是否有权利斥资上亿建造宋庆龄雕塑,而不是做公益或慈善活动?其次的问题则是,建造雕塑的决策究竟是怎么作出的?是否违背公益组织的行动原则?
应该说,无论这笔资金是源于公众的善款,还是河南宋基会资本运营的孳息,都并非私产,而是社会公共财产。尤其对一个公募基金会而言,其资金的来源与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均仰赖公众的信任,更应审慎、高效地利用善款。
类似于巨型雕塑这样的大手笔、大投资,若非捐赠人的特殊意向,则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也就是说,公募基金会必须向社会彻底的公开收支信息,其内部治理结构、理事会的组成也需要接受公众的监督。
但是,在河南宋基会身上,人们看不到此种审慎。在巨型雕像的背后,恰恰是官方话语体系中常见的对高大全的向往,而不是为公众服务并为之负责的精神。而河南宋基会面对质疑的缄默和回避,也使其逐渐丧失公众的信任。
名义上,河南宋基会是公募基金会,但它的捐赠人更像是投资者,绝大多数捐赠是专门用来投资的“限定性资产”。河南宋基会更像是一个专业的投资公司,有闲情时做做公益慈善。它根本无需向公众示好,便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
也正因此,河南宋基会的资金使用与信息披露严重缺乏公共性。事实上,其作为公募基金会,早已变味,更像一个披着公益外衣的营利机构。建造宋庆龄雕塑的初衷,更是与公益无关。但是,这种做法,却是中国公募基金会的一个缩影。
显然,人们的质疑,不仅仅限于河南宋基会,也不限于其建造的宋庆龄巨型雕塑。事实上,人们质疑的是,像河南宋基会这样的公募基金会为何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走火入魔?诸如此类的官办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和影响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