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正式实施机动车国五排放标准。就轻卡而言,大部分产品都在使用SCR后处理技术路线(即烧尿素的技术路线)。目前还有一款不烧尿素的国五技术,就是DPF技术。柴油机颗粒捕捉器(DPF)被公认为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颗粒净化后处理技术,也是目前商用前景最好的后处理技术之一。
一、柴油机排放物应对措施
为了满足国四、国五排放法规要求,目前国内常用的技术路线有以下两种:
1)SCR系统——高效燃烧去颗粒,添加尿素降氮氧!
通过燃油喷射系统优化(高压共轨、单体泵)和喷油提前正时以降低颗粒物(在机内减少PM优化发动机功率),再使用SCR技术降低因燃烧优化而产生的NOx排放(在排气中添加尿素处理降低NOx)。
2)EGR系统——控制燃烧降氮氧,尾气处理去颗粒!
通过EGR废气再循环技术降低排放中NOx(在发动机机内处理降低NOx),再用颗粒捕集器(DPF/POC后处理技术)捕集因使用EGR而略有增加的颗粒物,从而达到同时降低NOx和PM的效果。
国IV阶段:
一般采用EGR+DOC+POC的控制策略:
DOC可有效的降低HC和CO,去除PM中的部分SOF。降低PM效率可到10%~30%
POC捕捉颗粒物,通过氧化燃烧被动再生。POC降低PM效率可达30%~80%,该系统没有明显的排气背压升高,不易造成排气管堵塞。
国V阶段:
一般采用EGR+DOC+DPF的控制策略:
DPF需要附加主动再生系统,控制相对复杂;DPF降低PM效率可达80%~95%,正因为DPF的捕捉转化效率非常高,所以有背压升高和堵塞的危险。
3)国Ⅵ的排放会更加苛刻,单独采取DPF或是单独采取SCR都不能满足国Ⅵ排放,因此国六阶段将会采取DPF+SCR的技术路线。
我们看到国Ⅵ阶段排气系统布置有较大的改变。排气管分成了三段式的,第一段为DOC(柴油氧化型催化器)氧化排气中未燃的HC(碳氢)、CO(一氧化碳)、SOF(可溶有机物)、效率达70%~80%;
DOC可以氧化部分PM中的碳颗粒。DOC作为POC/DPF催化器的前级将NO氧化成NO2,提高POC/DPF的入口温度,NO2用来氧化C(碳)颗粒。DOC一般以金属铂和钯为催化剂,因此对燃油中的S(硫)非常敏感,如果柴油中含硫量高,极容易造成DOC硫中毒。DOC作为SCR催化器的前级,将NO(一氧化氮)氧化成NO2(二氧化氮),增加SCR催化剂的还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