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滴雨水都找到归宿
在城市日益严峻的内涝挑战面前,一种看似普通却蕴含科技力量的铺装材料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城市水生态——透水砖。这种融合功能与美观的材料,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透水砖的技术内核:多孔结构如何实现高效水管理
仿石透水砖之所以能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想铺装材料,其核心在于科学的结构设计。它通过砖体多孔结构、宽接缝与透水砂组合,配合透水基层,共同构建起高效的雨水下渗通道。
这种设计使单砖透水速率可达≥1.5 mm/s,而整个铺装系统能有效应对常见降雨强度,显著削减地表径流。在科学设计、合格选材、规范施工和到位维护的前提下,优质的仿石透水砖能够提供卓越且持久的透水效果。
实际应用中,透水砖已展现出多重水管理优势:
源头减排:显著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市政排水管网压力,帮助防治城市内涝
快速消水:雨后路面基本无积水或积水消退极快,提升行人安全和通行舒适度
生态回补:促进雨水回渗,补充地下水资源,维持水循环平衡
影响透水性能的关键因素:科学应用的前提
透水砖的性能表现并非仅由材料本身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材质与孔隙特性:原材料和制造工艺决定了孔隙的大小、形状和分布。孔隙率越高,透水性通常越好,但过高孔隙率可能影响砖体强度,需要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
合理厚度设计:较厚的透水砖能够容纳更多水分渗透,过薄则无法提供足够的水分通过空间
基层结构配套:基层结构的重要性常被低估。若基层采用不透水材料或铺设不平整,会严重阻碍水分渗透排出。透水铺装系统必须与透水性良好的碎石、砂等基层材料配合使用
定期清理维护:灰尘、杂物和污垢堵塞孔隙是透水性能下降的主因之一。定期清理对维持透水能力至关重要
施工质量同样不容忽视——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处理、粘结剂使用等施工细节,都直接影响透水效果。
行业创新:技术突破铺就生态之路
透水砖行业正经历着技术创新浪潮,近期多项技术展示了该领域的进步方向:
湖州锦程岗石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的“静压成型的透水砖”采用分层结构设计:底料层由水泥、骨料、细料配比混合,添加稀释后的底料添加剂;面料层则由水泥与金刚砂按比例配比,加入面料添加剂制成。
这种二次静压成型工艺使产品兼顾高透水率与高抗压强度,同时生产过程具有环保、降噪抑尘的优点。
山西一建集团推出的“下沉式绿地建设用透水砖铺装装置”则解决了施工环节的痛点。该装置通过铺砖车体和砖层错位夹持组件的联动设计,实现了透水砖的搬运、定位、夹持、错位到铺装的全流程自动化。
与传统方式相比,该技术大幅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缩短施工周期,同时通过精确铺装保障了绿地的排水性能和结构稳定性。
透水砖与海绵城市:构建可持续城市水循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透水铺装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各地已陆续出台相关技术标准,如《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透水铺装技术指南》(DB6501∕T 039-2022)等,规范了透水铺装的设计、材料、施工和验收流程。
透水砖铺装系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径流控制:通过高效下渗,显著延迟雨水径流峰现时间,减轻排水系统压力
水质净化:雨水经过透水砖及基层的多层过滤,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
微气候调节:透水地面可降低地表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透水砖的应用场景正不断扩展:从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传统场所,延伸至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新兴海绵设施,成为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的基础要素。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标准的日益完善,透水砖已从单一功能产品发展为融合生态效益、景观价值与工程技术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它的广泛应用不仅代表着铺装材料的革新,更体现了城市建设理念向绿色、韧性、可持续方向的根本转变。
来源:http://www.mlsthb.cn/news107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