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花是从商朝开始出现的。提花起源于原始的腰机挑花,传统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的面料,而具有复杂图案的面料则要用提花机来编织。
到了汉代,这种提花机工艺已经用于斜织机和水平织机。 而代表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成就的花本式提花机诞生在东汉,又称“花楼”。
花本是提花机上贮存纹样信息的一套程序,它由代表经线的脚子线和代表纬线的耳子线根据纹样要求编织而成。上机时,脚子线与提升经线的纤线相连,此时,拉动耳子线一侧的脚子线就可以起到提升相关经线的作用。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一人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楼上挽花提综,一人踏杆引纬织造。
东汉王逸《机妇赋》中,用“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来形容织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纵提花机的场面。但是这种提花机过于庞大,同时需要多人合力操作,生产效率极低,在民间推广不易。
到了三国曹魏初年,被网友们称为三国时期“工匠大师”的马钧,少年时候看到提花机非常复杂,生产效率很低,挽花工的劳动强度很高,“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 马钧见当时织机五十条经线者有五十蹑(脚踏操纵板),六十条经线者六十蹑,便将织机一律改为十二蹑,使其能单人操作,大大提高了功效。
虽然还没有更多的资料来说明马钧革新提花机的具体型制,就综片数来说,它和南宋楼璹绘制的“耕织图”上的提花机是比较接近的。
就像手机,它代表着现代技术,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古代的提花机,象征着古代先民对科技的追求,在五千年的农耕文化中,编织出了无数的故事,创造了今天华夏的辉煌!
来源:http://www.sxjbfj.com/news89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