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很多外贸企业招不到人,无法开工。进入3月,国内疫情缓和,大部分工人回到了工厂,情况却出现反转——疫情在全球扩散,国外需求大减,订单没了。
“消失的外贸订单”近日成为关注焦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专业商贸杂志《焦点视界》对全国203家外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6%的企业表示疫情对自身影响较大,面临部分困难,目前勉强维持经营。海关总署4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进出口总额9432.2亿美元,同比减少8.4%,其中出口同比减少13.3%,进口同比减少2.9%。
图据中国新闻周刊
这个局面才刚刚开始,困难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目前看来,欧美的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即便疫情结束,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也将因为部分企业破产、员工失业,而持续影响到经济。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3%,美国和欧元区将分别萎缩5.2%和7.3%。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近几年,外贸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在持续下降。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的GDP构成中,外贸净出口的占比只有0.7%,对GDP的贡献率是11%。与此同时,国内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上升到76.2%。毫无疑问,外贸进出口大幅度的下降仍然会影响到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外贸倒下,链条上的多米诺骨牌也会随之纷纷倒下。
外贸是众多上游原材料厂商的需求方。4月份,原油、水泥等工业品价格下跌或使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这反映了原材料行业的低迷。而且,外贸行业也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商务部部长钟山表示,外贸外资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1/4左右。这些劳动力的收入下降,甚至消失,也会直接影响到内需。
比如,一个在广东外贸制衣厂、或者电子厂生产线上的工人,她的全年支出都算作国内消费,如果这些厂的订单减少甚至消失,她的收入受损,甚至工厂倒闭,她失业了,她的消费开支必然减少,最终就会影响到国内消费。
所以,救外贸企业,与经济增长、劳动力就业、乃至社会稳定,都息息相关。
继续努力维持国外市场,是自救的首要选项,而网络能成为一个好帮手。比如,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决定,广交会6月中下旬在网上举办。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广邀海内外客商在线展示产品,提供全天候网上推介、供采对接、在线洽谈等服务,打造优质特色商品的线上外贸平台,让中外客商足不出户下订单、做生意。
此次外贸的需求危机,也暴露出外贸企业客户单一的风险。对于地区、国家的市场依赖,集中度越高,在国际贸易中面临不确定风险越大,所以,开拓新的外贸客户,探索市场多元化,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当下的一个好思路,也是未来降低风险的好办法。
此次疫情中,中国外贸企业的传统出口地区,美国、欧盟遭受的疫情冲击较大,相对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疫情的影响较小。开拓这些国家的市场,是企业自救的一个途径。
开拓内需市场也是外贸企业的一个必然选项。中国人口庞大,本身就是最大的单一市场。不过,应该看到的是,内外贸市场环境不同,外贸企业在拓展内销市场时,面临拓展销售渠道、品牌建设、营销、需求差异等困难,外贸企业在这一方面,本身就存在经验、人力不足的天然缺陷。
从长期看,外贸企业也需要补上这一课。政府方面,商务部也在通过降低企业内销成本、加大内销支持力度、用好产销对接平台、拓宽线上合作渠道等具体方法,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
短期来看,利用电商平台成熟的机制赋能,可以帮助外贸企业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问题。比如,电商平台的爆款模式,就能利用平台能力,弱化品牌,强调品质,寻找合适的消费者,撮合天量订单。某种程度上,这与外贸模式相似。宁波市就与某电商平台签订协议,当地1.5万家企业参与到合作中,预计带动企业在该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超过800亿元,实现外贸转内销市场订单超200亿元。
更深层次看,外贸企业庞大的生产能力转向国内市场,需要国内的消费能力来承接。这就需要进一步 ** 国内消费。减税降费是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工作。3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阶段性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阶段性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有利于进一步 ** 消费,拉动经济回升。
客观地说,无论各方怎么努力,困难是客观的,但总有企业过不了这一关。目前,因外贸业务量骤减,资金链断裂,无法维持正常经营、宣布结业的企业有不少。
一方面,这是正常的优胜劣汰,随时都在发生,应该理性看待;另一方面,对于其中优质的企业,不妨通过法律与政策,冻结其债务关系,以避免场租、工资、利息不断滚雪球拖死企业,让这些企业能够“休眠”渡过难关。一待需求恢复,就能立即复苏。避免企业破产,重生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损耗,避免短期需求危机变为长期的经济危机。
外贸行业对中国非常重要,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帮助其度过难关。外贸行业,也可借此机会,变危为机,做好国内国外市场的平衡,也有利于其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刘远举
编辑 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