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多谷智新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产品展示
联系我们

多谷智新

地   址:

联系人:

电   话:

微   信:

新闻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谷歌GoogleSEO优化 > 重磅︱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重磅︱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日期:2022/1/30 3:32:00 

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优化,能源技术革命加速演进,非化石能源替代步伐加快,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煤炭行业加快向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煤炭利用洁净化转变,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

首先,煤炭在中国能源系统中的主要地位和压舱石的作用不会改变。目前和未来,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增长下降,总量将增加。考虑到中国油气资源进口与国际经济、地缘政治等复杂关系,煤炭在中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的保障作用不会改变。

第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也将下降。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显著降低,市场竞争力提高,煤炭替代能力提高。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和新能源替代的双重因素促进了煤炭消费增长的持续下降。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煤炭消费年均增速将下降约1%。

第三,智能煤矿和智能煤炭物流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亮点。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智能煤矿生产是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深化产业改革的重要起点。促进智能煤炭物流的发展是煤炭生产、供应、储存、销售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新时期煤炭资源发展布局调整和国家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的需要。

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十四五期间,必须加强和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安排。煤炭发展的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加强必须走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密集利用的发展道路。

第五,传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随着储能技术的发展,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将逐步形成互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格局,这将是中国能源结构从煤炭向多元化发展转变的唯一途径。

二是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4)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炭行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质量升级、管理升级,促进煤炭上下游产业协调、煤炭与多能源品种协调发展,培育新模式,发展新业态,增强新动能,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型能源企业,促进矿区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矿区员工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高,建设现代煤炭经济体系,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

(五)发展原则

1、优化布局与保障供应相结合。根据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和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对14个大型煤炭基地功能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推动晋陕蒙建设大型智能化煤矿,增加优质煤炭外运保障能力;改造提升一批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煤矿,提高服务年限;科学规划新疆煤炭生产基地,实现煤炭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推动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高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能力。

2.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煤炭生产、产品和组织结构,推动煤炭上下游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创新发展理念,依托科技进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发展质量。

3、产业升级与旧矿区转型相结合。以智能煤矿生产、管理信息化、专业组织、上下游协作大数据为主导,努力促进产业升级,改变发展模式,发展新产业、新形式、新材料、新产品,促进旧矿区转型发展,维护煤炭经济稳定运行,建设现代煤炭经济体系。

4.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相结合。促进绿色开采,增强矿区生态功能;协调煤炭和非煤炭能源,促进煤炭和清洁能源的互补优势;促进清洁利用,扩大煤炭消费空间;协调煤炭生产、加工和消费的全过程,促进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5、基于国内外合作。协调国际国内资源,优化煤炭进出口结构,鼓励优质煤炭进口,扩大煤机设备出口。重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全面推进资源、技术、设备、人才等国际合作。

6.以人为本与矿区文化相结合。构建行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加强煤炭行业精神文明、物质文化、安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建设煤矿公益文化和各类煤炭文化项目,增强员工归属感和企业自豪感;构建以人为本的行为理念,形成独特的煤矿安全文化。

(六)主要目标

到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左右,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

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4000处左右。智能生产煤矿1000多处;65个1000万吨矿井(露天),产能近10亿吨/年。~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煤炭企业。推进企业并购重组,成立10家亿吨煤炭企业。

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90%,掘进机械化程度75%以上;原煤入选率85%以上;煤矸石、矿井水利用率和达标排放率为100%。

煤炭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比例显著提高,其中技术职称(含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系列)占40%以上。

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基本改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煤矿职工人均年收入比十三五末增长20个百分点。

三、重点任务

(7)提高矿区的地质保障水平。加强大型煤田的地质勘探和评价,为资源枯竭矿区的生产能力转移和矿山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加强煤矿生产深度勘探,为延长矿山水平和提高矿山服务寿命提供支持。为满足煤矿智能开采和大型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加强煤矿综合地质和精细勘探,采用三维地震、瞬态电磁、地质雷达等先进煤田地质勘探技术,重点探索隐伏结构、小断层和主要含水结构,为煤矿智能开采和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8)优化煤炭资源开发布局。根据我国煤矿开发历史、资源潜力、区域经济特点,结合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科学评价14个大型煤炭基地资源禀赋、先进产能建设、环境能力等,合理分类确定大型基地功能,研究提出大型基地产能建设规模,优化发展布局,提高保障能力。

内蒙古东部(东北)和云贵基地:规模稳定,生产安全,区域保障。煤炭产量分别稳定在5亿吨/年和2亿吨/年.提高区域煤炭稳定供应保障能力约5亿吨/年。

冀中、鲁西、河南、淮河基地:控制规模,提高水平,基本保障。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及周边省市是中国主要的煤炭消费区,煤炭需求主要依靠外部转移。基地内的煤炭产量分别稳定在0.6亿吨/年、1.2亿吨/年、1.2亿吨/年、1.3亿吨/年左右。

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龙基地:控制节奏,高产高效,保证底部。控制煤炭总产能,建设一批大型智能煤矿,提高基地长期稳定供应能力。山西、陕西、蒙西是中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区,也是中国主要的煤炭出口区,承担着国家煤炭供应保障的责任。晋北、晋中、晋东基地煤炭产量控制在9亿吨/年左右,神东基地控制在9亿吨/年左右,陕北、黄龙基地控制在6亿吨/年左右。

新疆基地:科学规划,把握节奏,梯级利用。提前做好矿区总体规划,合理把握开发步伐和施工时间,将当地转型与外运相结合,实现煤炭梯级开发和梯级利用。十四五期间,煤炭产量稳定在3亿吨/年左右。

宁东基地:规模稳定,局部转型,区域平衡。煤炭产量稳定在0.8亿吨/年左右。

(9)深化煤炭供应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解决产能过剩,淘汰落后煤矿,进一步优化煤炭生产结构;以促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为出发点,建设和改造大量智能煤矿,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水平。全国煤矿数量从5300个减少到4000个,智能煤矿000多个智能煤矿。促进煤炭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销协调,促进煤炭定制生产。促进煤炭组织结构调整,促进煤炭品种、区域、产业链、资本,通过并购重组建立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上下游协调发展机制,提高煤炭产业链协调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从数量、速度到质量、效率的发展模式。

(10)促进煤炭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对煤炭绿色智能开采、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煤炭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以煤炭安全智能开采和清洁高效密集利用为主要方向,以技术升级示范为主线,以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能力储备为重点,加快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促进智能设备、关键部件和工业软件研发,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产业、大学、研究、应用体系和机制,促进煤炭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型。

(11)促进煤炭市场的顺利运行。推进煤炭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煤炭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消费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煤炭生产与消费市场实体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本价格 浮动价格定价机制的作用。推进建立和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煤炭主要产地、主要转移地点、主要消费地点的有机连接,完善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建立煤炭生产供需企业社会诚信发布制度。促进煤炭产业与金融的结合,提高金融服务煤炭经济的能力。加强国家煤炭市场交易机制建设,促进中长期煤炭战略合作与现货交易的结合。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