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行业已经很久没有掀起大变革了。多年以来,家电行业一直保持着“躺平”的姿势,秉持“薄利多销、规模称霸”的商业模式,一到销售旺季就拉开“价格战”。但今年“618”购物节惨淡的销量戳破了“薄利多销”背后的泡沫,为这些“老大爷”们敲响了警钟。连促销都无法掩饰的事实是,家电行业已经触碰到了增长的上限。当只能靠降价推动销量增长时,家电行业的第二价值曲线究竟在哪?作为家电龙头企业之一的海尔智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面向物联网转型。如今,智能家居被讨论的次数越来越多。这背后的原因,正是智能家居背后的物联网将赋予家电企业们新的生机。物联网的存在,将能够让家电企业直接通过电器产品与用户交互连接,让本无法近距离接触C端的电器企业们能够触碰到用户的信息与数据。基于这个前提,物联网的代表赛道智能家居,吸引了互联网企业、家电企业的竞相涌入。那么,当智能家居正在变成下一个竞争的风口,寻求转型的海尔,又是否能抓住这个契机呢?
一锤“砸”出来的家电品牌
对传统生产企业而言,质量是代表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从海尔的发展历程里,支撑起这样一家电器厂商从集体小厂逐步跨越到国际家电品牌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被熟知的“海尔砸冰箱”。1985年,有消费者寄信海尔工厂生产的冰箱存在质量隐患。随后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将库存中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有76台冰箱有质量问题。为了唤醒员工的质量意识与市场意识,张瑞敏宣布这些问题冰箱全部都需要砸掉,并亲自砸了第一锤。这件事情,成为了影响海尔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也在之后成为海尔历史上强化质量观念的警钟。在此之后,海尔在冰箱领域逐渐成为国内的龙头,并迅速开拓海外市场。1998年,海尔正式开启了国际化战略,认为“欲创国际化品牌,先创人的国际化”。基于此,海尔的品牌知名度在国际上迅速提升。与国际家电巨头大金、惠而浦等一样,海尔也是走的一条全球并购扩张之路。通过采用“海尔+本土行业龙头品牌”并行的双线模式,海尔接连并购多家电器厂商。2002年,海尔集团收购日本三洋电机AQUA在日本、印尼等东南亚市场的冰洗及其他家电业务。在此之后,贵阳海尔家电又相继并购美国通用电器GEA的家电业务、新西兰Fisher&Paykel及意大利Candy。通过大规模并购海外企业,同时借助其多品牌战略,海尔快速扩大了公司业务的地域覆盖面,同时也丰富了自身产品品类和品牌定位。目前海尔旗下拥有七大品牌,分别覆盖冰洗空、水家电、厨房大电、电视品类。多品牌品类覆盖,让海尔抢先在全球市场进行了布局。根Euromonitor2020年数据显示,海尔家电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居于世界第一,市占率达到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