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动房的设计和建造上,中德两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中国内地落成的被认证为被动房的建筑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汉堡之家”,该建筑是德国港口城市汉堡送给其中国“姐妹城市”上海的一件特别礼物。
“汉堡之家”占地570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两层,四面临水。世博会闭幕后,该建筑被移交上海市。2009年5月,“汉堡之家”的设计师克里斯蒂娜·鲁姆舒瑟尔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说:“相信再过10年会有很多中国企业生产被动房的建筑材料,被动房在中国不会仅仅是个概念。”
10年未到,被动房建筑已在中国秦皇岛、青岛、天津、哈尔滨等多个城市开花。有媒体报道说,目前中国国内的被动房开发建设总量已居世界首位。
2013年1月,本土化被动房项目——秦皇岛“在水一方”接受中德专家验收,抽检的房屋各项指标全部达标。2014年8月,中德合作的“森鹰窗业被动式工厂”项目在哈尔滨开工建设。与传统工厂不同,该工厂不需要安装任何暖气、空调等“主动能源”进行采暖或制冷,仅靠太阳能、工厂机电设备运转产生的热能,甚至是人体散发的热量就可以让厂房的温度维持在舒适的条件下。
2016年4月,德国被动房研究所发表了《在中国各气候区建被动房》的报告,该报告依据气温高低将中国划分为5个气候区,选择了北京、上海、成都、昆明、广州等有代表性的9座城市进行分析,报告认为被动房可以在中国任何地方建造,特别适合拥有庞大人口基数且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
2016年9月,亚洲被动房大会在位于青岛的中德生态园举行,经过两天的会议交流与研讨,中德生态园与与会各方达成《亚洲被动房青岛宣言》,表示共同推动亚洲被动房发展。
2017年8月,北京市政府与德国被动房研究所签署备忘录,北京将在其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两栋被动房项目,每栋面积约4万平方米,德国被动房研究所将为其提供质量保证,包括提供咨询和认证服务。
2018年3月,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第22届世界被动房大会上,位于河北省高碑店市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高碑店·列车新城”获得了中国PHI区域预认证,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靠前的被动房项目。
未来,可以预见,被动房将在中国继续获得大发展。根据住建部2017年3月发布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是落实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的客观要求”,该规划要求,“到2020年,要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万平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