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资源型企业从锌企到镍企、铜企,甚至铝企,纷纷抱团取暖,掀起一股压缩现有产能、联合减产的热潮。”“中国因素”将引导全球商品市场进入一个“去产能”的新周期。
供应端的“去产能”将有助于缓解相关行业和产品的低迷状况,未来大宗商品价格有望获得支撑,并在2016年底前扭转价格下滑趋势。
"中国因素"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一个核心变量。在此之前,国际市场关注中国需求,而目前在美元升息的背景下,中国供给方面的变化正在推动全球大宗商品的发展。
日用品市场的“病根”在于供需的不平衡。全球范围内,原油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各国陷入恶性竞争,争夺市场:美国解除原油出口禁令,持续释放页岩油产能,OPEC国家为了保护市场占有率坚持不减产,美欧放松了对伊朗的制裁,这些因素导致全球原油库存不断创历史新高。在国内,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产能扩张后,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的产能已经达到或超过上限,过剩和周期性过剩同时出现,PPI连续近50个月出现负增长,生产领域出现了通缩。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或许会率先为全球商品“漫漫寒冬”带来一丝温暖。供给侧改革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为相关行业的产能出清提供了基础条件。中国的资源型企业从锌企到镍企、铜企,甚至铝企,纷纷抱团取暖,掀起一股压缩现有产能、联合减产的热潮。”“中国因素”将引导全球商品市场进入一个“去产能”的新周期。
事实上,从全球市场来看,顽固的供过于求局面也难以持久,全球范围内的供给端“去产能”趋势已逐渐显现。自2014年7月以来,原油引发的大宗商品价格集体跳水,使得许多商品跌至成本线附近,由此引发的供给收缩将在未来逐渐显现。
供应端的“去产能”将有助于缓解相关行业和产品的低迷状况,心电电极片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国需求的逐步稳定和美国需求的复苏,这是基于之前两次美元牛市中大宗商品的运行规律,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将受到支撑,并在2016年底前扭转价格低迷。
但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能逐步出清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甚至可能是“挤牙膏式”的;国际力量的博弈和持久的地缘政治纷争将很难朝一个方向改变。所以,在各国经济结构调整、政治经济利益博弈、相互妥协之后,商品供求关系的再平衡仍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来源:http://www.sztens.com/news50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