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鹏海达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产品展示
联系我们

深圳市鹏海达电子有限公司

地   址:深圳市福田区广博现代之窗A座10B办公、10C办公、10I仓库

联系人:刘淑桐

电   话:15173489011

微   信:lstjy123456

新闻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郑震湘—随笔24: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思考:物联网爆发之核芯——MCU+存储模块(2)

郑震湘—随笔24: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思考:物联网爆发之核芯——MCU+存储模块(2)
 日期:2023/2/22 0:23:00 
随笔24: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思考:物联网爆发之核芯——MCU+存储模块(2)

原创: 科技真相 科技红利及方向型资产研究 2018-05-16

《随笔23:物联网爆发之核芯——MCU+存储模块》第一部分,我们从行业的角度,介绍了物联网(IoT)将是巨大蓝海,NB IoT是市场认可的物联网爆发之关键。未来中国市场的物联网相关硬件产品增速有望在50%以上的高速爆发期。重点介绍了物联网爆发之核芯:MCU+存储的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模块搭配:1)物联网终端模块中处理器+存储器的占比达43%-59%;物联网爆发的最大受益方向为MCU+存储器部分。2)由于物联网的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要求,存储器领域的NOR FLASH以及低阶NAND FLASH部分将大幅受益蓝海市场的爆发。3)中国企业将受益巨大市场以及适度的性能要求、低成本优势有望出现在全球排名中。(2016年全球MCU市场规模为150亿美金,前8大份额占比88%;目前国内做的最好的兆易创新2016年MCU收入仅1.97亿元,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4)并分析了,目前最热的两类典型物联网产品——共享单车和行车记录仪,来看看MCU+存储的物联网核“芯”。 《随笔24:物联网爆发之核芯——MCU+存储模块》第二部分,的角度,分析处于物联网爆之基因。32位MCU处于大爆发过程中!以ST为例,其2016年MCU相关部门同比增长达40%。ST是32位MCU的主导厂商,其在2007年开发出市场首款32位MCU芯片,以下我们将从海外映射的角度,来观察什么样的MCU公司有望取得成功,股价为何两年时间上涨近320%?而兆易创新又有哪些成功必备的龙头基因?从科技红利的角度,我们分析ST意法半导体之 MCU成功的因素:

公司是第一家推出32位MCU产品的企业,率先看准物联网领域之方向型资产。公司资源的倾斜、加大研发与新品投入,造就MCU部门连续创年度与季度历史新高。加强生态圈建设,拓展新的细分应用领域。控制器与存储器的相得益彰,使得产品性价比处于一流。

通过对比ST之 32位MCU成功经验,我们觉得兆易创新MCU具备成功之因素。

目标物联网市场,定位32位MCU产品系列,中国本土第一家。定位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物联网产品,避开竞争激烈/技术要求更高的手机领域。融合业内领先的闪存技术是MCU取得性价比优势的关键。

ST意法半导体之所以能做到性价比优势方面取得成功,在华取得十年常青的关键即是其在存储细分领域是全球龙头(EEPROM排名全球第一)。而兆易创新是国内唯,NOR FLASH位列全球第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器芯片设计能力;这也就是兆易创新为什么2013年第一次推出MCU产品即取得如此快速发展的原因,相关公告的表述,已具备与全球领先企业直面竞争的能力。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思考—随笔:物联网爆发之核芯——MCU+存储模块》重要结论:考虑到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市场的本土优势,兆易创新未来MCU相关模块的增长应该会超过ST在华增速,我们预计兆易创新未来MCU相关模块有望取得50%以上增长。新市场中新品处于导入与放量阶段,毛利率有望如ST一样,在2017—2019年获得5个百分点以上的提升。我们谨慎估计,不考虑涨价因素,兆易创新有望迎来3—5年50%以上的高速增长期。 正文:1、海外标的之ST意法半导体—32位MCU+存储成功之路ST公司收入整体下滑,股价自16Q1上涨近320%。ST自在过去的10年间,仅2010年受行业整体景气影响实现收入增长;但自2015年开始衰退幅度减弱,2016年实现收入69.73亿美金,同比增长1.1%,首次实现内生增长。虽然仅仅收入类持平增长,股价自2016年1季度开始至今实现了近200%的涨幅。 图:ST收入逐年下滑,2016年企稳回升

资料来源:ST 图:ST股价自2016年1季度开始至今上涨近320%

资料来源:WIND ST产品较多,公司也在过去十年的年报中不断合并分拆各子业务板块,从2016年披露的业务板块中,ADG、AMG、MMS、DG分别占40%、23%、28%、5%的收入份额。其中,ADG包括汽车与分立器件业务;AMG包括模拟与MEMS业务;MMS包括单片机、存储以及安全MCU业务;DG为数字IC业务。从营业利润的角度变化可以看到,2016年MMS+DG部门的营业利润占比由2015年的9%提升到28%,而其他业务板块几乎没有大的变动。综上,我们分析业务板块可以看到,2016年开始的股价上涨驱动因素来自于MCU相关板块。 图:ST 2016年收入拆分

数据来源:ST注:Automotive and Discrete Group (ADG);Analog andMEMS Group (AMG);Microcontroller, Memory & Secure MCU (MMS);Digital ICsGroup (DG) 图:ST 2015-2016年营业利润占比拆分

数据来源:ST MCU业务持续向好,2016年表现加速。进一步分析ST的MCU产品的情况,公司MMS业务占比持续提升,到2016年收入占比总营收达到28%。其中,2016年MCU产品收入达到19.2亿美金,同比增长约20%;营业利润方面,粗略估计也提升了5—10个百分点。可以看到,MCU近十年来的明星部门,也是2016年主要收入与利润的驱动因素。公司十年来虽然收入不断下滑,但研发费用占比依然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运行,造就了MCU相关业务的亮眼表现。公司在华MCU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根据HIS统计,2007年ST在华MCU份额仅2%左右,排名十名以外;到2016年ST在华MCU份额增长到14%,名列中国通用MCU市场出货量第二名(第一名是NXP/)。2016年底,ST在华MCU出货量占其全球比重达到36%。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保持27% 的年复合增长率,以物联网,可穿戴、智能手机、智能楼宇和表计以及电动汽车和无人机等新型应用是拉动MCU快速增长重要引擎。十年间,增长加速趋势明显,至2016年增速超过50%。 从科技红利的角度,我们分析ST之 MCU成功的因素:

公司是第一家推出32位MCU产品的企业,率先看准物联网领域之方向型资产。ST于2007年推出首批STM32F1样片,用5年时间达到累计1亿片出货量,之后出货量不断加速,2016年累计20亿件出货量,预期今年每秒出货32个STM32 MCU!公司资源的倾斜、加大研发与新品投入,造就MCU部门连续创年度与季度历史新高。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增加STM32产品种类,包括新STM32L4 MCUs加入更大存储、增加图形处理能力以及更大程度降低功耗。加强生态圈建设,拓展新的细分应用领域。MCU具备开源生态、开放式平台,拼的不仅是硬件,还有软件、算法以及开发平台的生态圈建设。率先推出基于ARM构架的MCU平台之后,目前已经有超过1百万个STM32开发套件上市;预计今年将超过4万家客户。公司的产品已经被物联网典型案例推广采用,包括1)与亚马逊合作“线上采购按钮”,基于STM32F2该按钮可以放在家里或任何场所,进行智能设置后可以一键采购瓶装水、卫生纸等;消费者只需按一键就可网上订购该商品。2)与苹果合作,音箱和无线耳机等。3)摩拜单车的智能车锁用了ST32F1系列MCU,还有智能眼镜、机器人等。公司抓住了物联网产品的属性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特点。实际上,对于成本的把控的优势,能把战略定位如此清晰属于可贵。控制器与存储的相得益彰,使得产品性价比处于一流。MCU+存储的模块是物联网的核芯,MCU大幅增长的背后,ST在细分存储领域处于龙头地位,是其效率与成本得以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报告披露,在EEPROM存储领域排名全球第一,通用MCU领域全球第三,安全MCU领域排名全球第四。

图:ST的MCU产品收入变动情况-MCU占比提升显著

数据来源:ST注:ST财报在2010/2012/2016分业务拆分中变更了产品项目,为统一数据取MMS部门为MCU的变动情况。MMS部门包括单片机、存储器以及安全MCU等产品。 图:ST在收入下滑过程中,研发费用仍维持高位

资料来源:ST 图:ST 在华MCU收入高速增长

资料来源:ST 图:ST M32在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应用

资料来源:ST 图:ST在MCU排名全球第三,EEPROM排名全球第一

数据来源:ST 2、兆易创新国内最佳32位MCU+唯一存储产品组合——IOT爆发最佳受益 兆易创新存储与MCU。1)兆易创新2005年诞生,国内第一家成功开发出,主要为SPI Flash(串行)等闪存产品,2011年出货量已超过3亿颗;2016年存储器芯片收入达12.92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达33.4%。2)兆易创新2013年国内第一家开发出基于ARM构架的32位通用MCU产品。抓住了32位通用MCU 芯片向着集成大容量NORFlash 芯片方向发展的市场机会。2013—2016年,MCU收入快速提升,从144万元增长到近2亿元的规模,3年增长135倍!预计随着新产品导入与物联网市场的爆发,2017—2020MCU收入与利润有望实现每年翻一番的增长, MCU步入井喷期。 图:兆易创新存储器收入与增速

资料来源:WIND 图:兆易创新MCU收入与增速

资料来源:WIND 兆易创新MCU 是中国第一个基于 ARM® CortexTM-M3 内核的 32 位通用微控制器产品系列。融合了GigaDevice 业界领先的闪存技术,并配备为嵌入式应用优化的全新ARM® CortexTM-M3 内核及高度集成的丰富外设,GD32 MCU目前拥有 GD32F103 和GD32F101 两个产品系列,28 个产品型号,所有产品在软件和引脚封装方面全兼容,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研发效率,降低项目成本,缩短设计周期,并在性价比上做得更为出众。兆易创新的MCU快速扩张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核心技术护城河延伸—大容量NOR FLASH技术”,其MCU性价比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和市场同类产品比较主频提高50%,相同主频下代码执行效率高30-40%,相同主频下工作电流颗降低20-30% ,最高主频下的运行功耗仅1.05mW/MHz。特别是兆易创新的MCU片上闪存容量最大可达3072KB,业界领先,以及核心专利gFlash®专利闪存技术,片上Flash可重复擦写100000次,保存数据超过20年,可以有效提高系统集成度并降低PCB成本。GD32系列产品全面兼容的开发环境和灵活方便的开发工具,更加有效应对物联网系统设计的挑战,并加速物联网项目量产周期,使得其成为未来物联网IOT市场的杀手锏。 图:兆易创新32位MCU产品性能、特点与应用领域

数据来源:兆易创新 通过对比ST之 32位MCU成功经验,我们觉得兆易创新MCU具备成功之因素。

目标物联网市场,定位32位MCU产品系列。ST 2007年推出全球第一家基于ARM的32位MCU,当时主流还是8/16位MCU,率先瞄准物联网/智能硬件市场。兆易创新是本土第一家定位32位MCU,2013年推出第一款产品;本土MCU的企业,大多是8位产品,因为8位MCU投资较小,见效快;兆易创新的战略目标与魄力,使得其在目前国内一枝独秀、且已经在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物联网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定位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物联网产品,避开竞争激烈/技术要求更高的手机领域。ST报告中,划分了目前三类MCU市场,以主频为区间,高性能在100MHz以上;主流产品在48/72MHz为主;低功耗产品在32/80MHz为主。从兆易创新的产品定位可以看到,其主要定位在100MHz以下,针对目前主流系列以及低功耗等物联网相关领域,低调、务实的同时,战略性瞄准物联网领域,避开了竞争激烈、技术要求高、更新快速的手机领域。这一点正是ST能够在中国市场保持30—50%以上增长的主要定位所在,将更能把此种定位优势发挥到极致。

图:ST之MCU产品划分

资料来源:ST

融合业内领先的闪存技术是MCU取得性价比优势的关键。前面提到,ST之所以能做到性价比优势方面取得成功,在华取得十年常青的关键即是其在存储细分领域是全球龙头(EEPROM排名全球第一)。而兆易创新是国内唯,NOR FLASH位列全球第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器芯片设计能力;这也就是兆易创新为什么2013年第一次推出MCU产品即取得如此快速发展的原因,相关公告的表述,已具备与全球领先企业直面竞争的能力。

图:NOR全球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IHS 结合第一部分的分析结论:《随笔24:物联网爆发之核芯——MCU+存储模块》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物联网(IoT)将是巨大蓝海,NB IoT是市场认可的物联网爆发之关键。未来中国市场的物联网相关硬件产品增速有望在50%以上的高速爆发期。重点介绍了物联网爆发之核芯:MCU+存储的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模块搭配:1)物联网终端模块中处理器+存储器的占比达43%-59%;物联网爆发的最大受益方向为MCU+存储器部分。2)由于物联网的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要求,存储器领域的NOR FLASH以及低阶NAND FLASH部分将大幅受益蓝海市场的爆发。3)中国企业将受益巨大市场以及适度的性能要求、低成本优势有望出现在全球排名中。(2016年全球MCU市场规模为150亿美金,前8大份额占比88%;目前国内做的最好的兆易创新2016年MCU收入仅1.97亿元,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4)并分析了,目前最热的两类典型物联网产品——共享单车和行车记录仪,来看看MCU+存储的物联网核“芯”。 我们可以给出如下判断:考虑到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市场的本土优势,兆易创新未来MCU相关模块的增长应该会超过ST在华增速,我们预计兆易创新未来MCU相关模块有望取得50%以上增长。新市场中新品处于导入与放量阶段,毛利率有望如ST一样,在2017—2019年获得5个百分点以上的提升。我们谨慎估计,不考虑涨价因素,兆易创新有望迎来3—5年50%以上的高速增长期。 敬请您持续关注后续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思考—随笔》系列! 注1:本文部分图表引用于互联网、公司公告等注2:本文相关专利说明引用于互联网以及国家相关专利机构等注3:信息引用于互联网,外媒、公司公告等注4:本文相关行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工信部等部委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