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拾初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让整个半导体经历了半年的艰辛,但半导体厂商还是在艰难中寻求突击的机会。在汽车行业,国产汽车智能芯片的自主研发之路也在滚滚前进。
日前,大众停产一事沸沸扬扬。
由于疫情导致全球芯片产能不足,车载电脑电子稳定程序(ESP)和电子控制单元(ECU)模块生产受阻。据报道,包括大众在内的一些汽车厂已经停产。
对此,大众汽车集团方面也回应称,虽然芯片供应受到影响,但情况并没有传闻中严重,目前已与总部、相关供应商展开协调工作,相关车辆的交付没有受到影响。
专业人士指出,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芯片供需矛盾在此期间集中出现。中国汽车工业的各个环节都应合理看待芯片供需失衡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层面的影响因素将逐渐缓解。
尽管世界上许多行业都面临着缺芯的困境,但半导体芯片相关行业正在经历狂欢。台积电、阿斯麦、高通、博通、超微半导体等美股芯片行业股价创历史新高。其中,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OEM企业的领头羊,年内股价涨幅超过80%,成功跻身美股市值前十。
No.1
汽车缺芯或持续半年
大众集团在遇到缺芯问题后强调,由于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需求增加,芯片供应不足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情况。
市场分析称,汽车芯片短缺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方面,中国汽车工业继续复苏,市场表现好于预测,汽车芯片需求增长高于预期;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上游晶圆厂产能紧张,手机、电脑等电子消费品芯片供应不足,汽车芯片产能也受到限制。
现在提到芯片,大家都很敏感,想到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但实际上是产能规划和市场预测的问题,主要是OEM(汽车主机厂)和Tier 1(一级供应商)问题。业内人士说。影响是全球性的,但中国汽车市场表现良好,需求急剧增加,供应不足,问题首先暴露出来。
根据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日-10月,中国汽车产销完成1951.9万辆和1969.同比下降49万辆.6%和4.7%,降幅继续收窄。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复苏速度超出预期,与芯片等供应链的复苏不平等,可能会继续放大供应端产能不足的问题。
据了解,汽车芯片短缺主要发生在芯片上游企业。受疫情影响,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包装和测试厂相继宣布停工,** 都加重了全球半导体产能损失。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汽车芯片短缺对汽车生产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但解决问题却非常困难。我想解决这个问题,OEM需要更准确的市场预测,Tier一是更好的产能规划,Tier2尽量缩短lead time(交付周期)。汽车行业有人说。
在此过程中,以博世、大陆等为代表的各方需要合作Tier扮演关键角色。
尽管大陆和博世都表示,他们正在加强与半导体制造商的合作和沟通,并尽一切努力尽量减少影响,但许多人Tier 1企业家表示,芯片厂产能不足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行业芯片短缺至少会持续半年。这也意味着芯片交付瓶颈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到2021年。
据Strategy Analytics根据最新报告,2019年世界五大汽车半导体制造商是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电子、德州仪器和意大利半导体。其中,恩智浦表示,由于晶圆供应紧张,产品价格可能会上涨;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瑞萨电子最近还向客户发出了提价通知,称由于原材料和包装基板成本的增加,计划提高一些模拟和电源产品的价格。
No.2
自主汽车芯片的加速发展
行业分析认为,汽车公司遇到的芯片短缺也暴露了国内独立芯片研发的不足。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电气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全球汽车芯片市场不断增长,加快关键汽车芯片独立供应体系的完成可能成为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根据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数据,2019年,中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仅占世界的4%.5%。同时,我国汽车芯片进口率超过90%,先进传感器、车载网络、三电系统、底盘电控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等关键系统芯片过度依赖进口,芯片自主性不足10%。
2019年,中国半导体销量占全球35%,但各种芯片设计的定位率仅为0-20%。目前,我国晶圆制造、密封测试和半导体材料的定位较低,许多半导体材料仍处于颈部状态。
基于此,今年11月正式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将重点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如车辆控制操作系统、计算平台、车辆规级芯片等。(IDC)预计2020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收入约319亿美元,2024年约428亿美元。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优惠政策将为自主汽车芯片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一方面,主机厂和Tier1供应商降低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断寻求替代方案;另一方面,在当前特殊的全球贸易背景下,国内汽车半导体制造商可能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研究机构认为,疫情影响海外芯片供应,导致部分汽车企业短期内产能有限。从中长期来看,上述问题反映了国内汽车芯片急需自主替代的趋势,有利于国内自主芯片企业和自主研发ADAS加快企业发展。
No.3
自主可控汽车芯片的发展极其重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工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中国汽车技术的发展正进入无人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说:未来的发展风险越来越突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汽车技术和制造技术竞争外,它还主要面临其他四个跨领域挑战。
中国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是心脏问题,即芯片问题;二是神经问题,即车辆控制操作系统问题;三是工具问题,即软件开发问题;四是验证平台问题,即高端测试和设备验证问题。
孙说,如果这四个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我们的汽车力量梦想将不是一个美丽的梦想,汽车技术和工业将落后于实现双循环的战略目标。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475亿美元,但中国自主汽车芯片行业规模不足150亿美元,约占全球40亿美元.5%。同时,我国汽车芯片进口率达到90%,先进传感器、车载网络、三电系统、底盘电控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等关键系统芯片基本都是国外垄断的,我国自主汽车芯片多用于车身电子等简单系统。随着全球经济合作的日益复杂,进口渠道风险对汽车工业和国民经济产生了致命影响。
孙逢春指出,独立可控的汽车芯片极其重要。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汽车规级芯片的发展,以发展中国独立可控汽车工业的战略。如果没有独立可控的汽车规级芯片,中国的智能网络新能源汽车将重复以往合资汽车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