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香港知名演员任达华在出席中山某商业活动时,一名男子突然冲上台持刀捅向任达华腹部;任达华目前正在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就医,据悉,其腹壁受刀刺伤,穿透腹壁,腹部CT提示有轻微气腹,手上有伤目前具体不详,更多情况等待警方进一步通报。
任达华先生的行业口碑和艺术造诣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为演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次发生该事件,属实不应该。我们祈福任达华先生能平安战胜这次突如其来的意外。通过该事件,小编有些话想要说。
中国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政府近年来的“打黑除恶”也取得了累累硕果,深受百姓鼓舞。让极少部分心怀侥幸或蓄意挑战法律权威的人不寒而栗。
但世界上目前还没有任何地方能实现零犯罪,无论采取任何手段也无法让一个社会实现没有任何人犯罪,这是人类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中国,每天都有大量的像任达华先生出席的这类公众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其实是有一定安全隐患。小编做了一下几类归纳:
1. 公众活动,参与人员数量大,人多的地方就相对容易出现拥挤,观众之间的为抢更好的观看位置发生纠纷争吵等;
2. 如果是开放性活动,对参会人员几乎没有准入安检程序,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包括携带任何物品;
3. 如果是有影响力极大的公众人物出席,则观众数量庞大,各种与公众人物的互动行为,如签名、拥抱、呼喊、送鲜花等,还可能引发踩踏事件;
4. 全世界都曾有针对艺人明星及公众人物在出席公众活动时进行过激行为的案例,包括泼水、殴打、持械攻击,枪击、爆炸等。有临时起意的,也有精心预谋策划的。
从任达华先生这次被袭,以及前段时间发生在百度CEO李彦宏身上的泼水事件来看,在中国,公众活动上发生袭击是低概率事件,但其中的潜在威胁是事实存在的。那么如何让这么多的公众活动变得有序、变得安全,这是需要相关部门及主办方不可忽视的。
小编认为,公众活动社会影响力较大,那么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其次才是效益;安全必须围绕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四个基本点来开展。时间上,比如节假日比平时人更多、国家纪念日不适合举行商业活动、是否恰逢风雪暴雨天气,是否是其他特殊日子等;空间上,比如在商业区人多、在工地上可能有建筑设施隐患、在海边、游轮上可能会引发观众溺水事件、在夜店可能引发酒后滋事等;人物上,主要指参会人群,很多不安全的事件是由人为引起的,那么参会人员的入会标准和安检就很重要,而开放性商业活动往往又很难做到这一点;事件上,主要指活动主题、活动内容。主题内容是否与社会民众的基调一致?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是否会延伸不良影响,例如恶性竞争、侵犯了某些人的利益等。小编认为,进行大型的公众活动时,除了事前的精密策划、安全评估和相关执法部门的配合外,作为负责活动现场的安保措施十分重要。例如可以参照如下几点:
1. 当安保团队接到指令时,首先要对整个活动做安全评估;安全评估是一项精密的系统活动,是依靠数据论证,并非感性认知。例如会结合地区文化、习俗、法规、气候、政策、商业规律等数据。做安全评估第一步就得有信息采集,例如活动起止时间、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行程、活动嘉宾、参会群体、入会标准、媒体单位、潜在威胁、重点保护目标、交通工具、辅助安保措施等等。
2. 接下来就是现场勘查,比如猎人国际警卫系统里说到的Remove环节,对环境进行充分检查,如果活动地点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就需要将现场所有威胁因子“清除”,如不可靠的高空悬挂物、缺失的监控、被杂物堵住的通道、多余的垃圾桶、随手可获取的锐器、钝器等。现场需要绘图,标识、记录重点,这一溜下来,负责人基本就有数了;
3. 现场勘查完后,立刻召集安保团队进行会议,记住,是立刻,因为这个时候是大脑储备信息最完整的时段。会议将现场地形图、存在隐患等公布,开始头脑风暴,最后确认2-3套安全预案;
4. 说到预案,从事安全保卫的组织基本都会拿出一套预案出来,尴尬的是大部分的预案都缺乏实践性,虚喊口号占了一半篇幅,组织成员也是对预案懵嚓嚓,既不提议,也不推敲,最终导致预案变成形式,这和安保人员的意识形态有极大关系,都认为活动就是“站场”,不会有风险发生。安全保卫犹如车间生产,任何一颗不起眼的螺丝及链条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产品无法生产,预案就好比生产图纸。人员如何分工?携带什么装备?布防是否合理?各种情况发生如何应对?如何与警方联动?外围资源如何利用?失守后如何处罚?后勤保障如何提供......预案决定了一次保卫任务是否顺利,在出现各种情况时如何应对,所以,其有效性、实践性、科学性毋庸置疑。
5. 条件具备时,应该对预案进行一次演练,再一次论证可行性,把可能发生的情况往多的方面列举,不怕假设,就怕自以为是。
说了这么多,回到任达华被袭及李彦宏被泼水的事件来看,现场安保属实是严重失误,视频画面可以看到,袭击者所持有的工具属于弱性武器(专业解释:需要接触目标身体才能侵害,相互作用力较弱的武器、工具都属于弱性武器),袭击者均为“单兵操作”,从步态分析也均为非专业人员,从攻击意志来看也并无致命意图,从现场地形来看也并非布防盲点,这么多警卫优势却让被保护目标受害,如果是遇到更为专业、更为恶劣的袭击手段,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千万不要说防不胜防、更不要说没想到、太突然等之类的话,安保人员的职业属性是什么?大家认为不可能的事,在安保人员眼里都具有可能;在大家看来做100件事有99件可能都是多余的,而安保人员是为了防范那1%,这就是安保人员的属性和价值。
从两次公众人物被袭事件来看,即使安检标准不具备充足条件,但活动现场通过布防完全可以提前控制接近当事人的袭击者,就算万一被袭击后也应该有一套应急处理流程。从任达华被袭击现场视频看,歹徒是趁主持人喊到某某嘉宾上台时,趁机上台,或许这是预谋性浑水摸鱼,前面信息采集提到,嘉宾有哪些?哪些可能会上台或者进行别的行为活动,安保人员可能根本不知道,也不认识到底谁是嘉宾,嘉宾活动行程是什么;像这种公众活动,什么送花的、签名的、合影的、拍照的、握手的、递水的等等,安保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怀疑意识;谁谁谁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很难预料。签名本下面藏刀片、花中藏匕首、水里藏毒的不需要多大技术含量,在海外一些地区,相机还可以发射子弹、鲜花中藏炸弹、记者可能是杀手等案例并不鲜见。在我们和平安宁的大中国难道就防不住一把刀、一瓶水吗?当然不是,而是安保人员严重缺乏警惕意识和专业手段所导致。
小编最后引用猎人国际创始人刘小龙先生【中国职业保镖】书籍里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只有相对安全的人;风险比我们预料的来得快、比我们想象的更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