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4日,浙江温州乐清,20岁女孩赵某乘坐顺风车时失联。25日,警方通报称,嫌疑人已被抓,其交代了对赵某实施强奸并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
此事件一出来,相关平台遭致铺天盖地的谴责和怒骂!
1、控诉滴滴平台及监管部门
滴滴顺风车出事,是特例吗?不是!!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过去四年里,媒体公开报道及有关部门如法院处 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至少有50起,几乎每个月都有。
50个案例中,有2起故意杀人案,有19起强奸案、9起强制猥亵案、5起行政处罚案件、15起未立案的性骚扰事件;涉及50个司机,53名被害人均为女性。
受害者大部分都是独自搭车、无辜受害的年轻女孩,而精虫上脑、残忍杀人的司机,则成为滴滴负面新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对此,许多明星及网友为了表示对滴滴的愤慨,纷纷带头卸载滴滴。
不知道其他人怎样,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约车确实是一种出行方式的进步。
无论是精确定位指导下的接送,还是全程路线监控,比起出租车或者黑车来讲,都要方便乃至安全得多,甚至发生事故之后能提供给警方的信息也要及时迅捷得多——前提是这家网约车公司能高度配合。
而出租车,没有定位,没有路线监控,人员安全保障差,只能奢望每个的哥都是好人;同时大量出租车脏而破旧,舒适度也不远远不如网约车;而且恶劣天气,未必能到你家楼下来接你——至少小区或单位都进不来;宰客、绕路、加价等问题似乎多年来也没得到过根本性的改善。
除此之外,我们再去搜一下每年关于出租车或者黑车发生此类事件的相关报道,其数量远超过滴滴顺风车发生的事件。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可以卸载滴滴,换成其他网约车啊,比如美团、高德等等。
但是你要知道,潜在的犯罪分子还是客观存在,这跟平台无关,你换平台,他们也可以从别的平台接单,平台只看证件证明,不会看相。除此之外,无论对于网约车,出租车还是地铁飞机,尽管你做的再完善,再天衣无缝,如果大众自身没有提前预判危险的能力,没有防护意识的话,面对突如其来的命运悲剧也难以用制度,用所谓“安全保障”来解决与挽回。
逝者已矣。卸载滴滴一万次也不能解决人性的悲哀,如果出事的是公交车,或者乘客在飞机上遇见一个绝望的机长想要机毁人亡,那我们是不是还要抵制政府,抵制民航业?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个不可避免的概率事件,一万个人中总有那么穷凶极恶的几个人。希冀无数服务从业者都是善良的人只能是天真的幻象。
2、误导人的防范指南,层出不穷!
滴滴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也借机传播。
比如昨天,一篇名叫《她用一招,吓退了企图不轨的滴滴司机!》的文章就在朋友圈刷屏,大意如下:
由于推送这篇文章的公众号名称为“基层警务”,文章又贴合了人们当前对于打车安全的关注,传播迅速。甚至人民日报和部分官媒也引用了其中的内容。
但很少人追问:文章里说的是真事吗?现在的报警系统真的如此先进?
其实大家仔细看这篇文章的话,会发现里面漏洞百出!首先文章通篇没有出现任何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具体信息,这不像是新闻,更像是一个故事。
再看文章附带的图片,里面有警察、报警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形象。然而,照片看上去并不像实拍,倒像是摆拍!
经搜索,此图片的出处其实是《每日经济新闻》在今年1月13日转载的一篇通讯稿。
原文稿来自烟台公安,里面配有视频,称该项功能属“全国首例”,而视频中所展示的,旁边写的明明白白四个大字:情景模拟!因此公安的通讯稿里提到的场景,并非实际发生,只是功能介绍。
《她用一招,吓退了企图不轨的滴滴司机!》的文章,只是一个冒充公安的自媒体,把半年前的一则警务信息掐头去尾,进行脑补之后,用来蹭“滴滴杀人事件”热点的标题党文章。
试想,如果文章里提到的一键视频报警已经被广泛应用,那我就有几个问题要问了;第一,乘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启动这个功能?也就是威胁程度和法律使用的鉴定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例如,一位乘客可能只是感性的认为司机对自己有所不轨,因此就开始报警,甚至可以按照上述文章里说的一直与警察视频通话到行程结束。如果实际上只是乘客的错误判断而已,这算不算消耗警力资源?第二,每一天全国庞大的网约车乘客数量,这个数量里的女性乘客数量也是庞大的,在这些女性乘客里如果又有一个较大的报警数据,对乘客而言只是耗一点流量,对警方来说这些报警数量里又有多少只是个人错误判断不安全而已。那么就意味着警力资源是否跟得上,是否被严重浪费等问题就产生了。即使是110电话,这些年也出现不少恶意拨打的现象,更何况,按照文章里所描述的:可以在搭乘网约车的全程开启与警方视频通话,来保障自身在打车行程的安全。文章里提到的这个功能可以说是百姓的福音,但是还需要相关部门对这些功能有一个技术性论证和权威性的公布。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完全不懂“安全防护”的人,以偷换概念、贴标签等形式发布各式各样的《安全防范指南》,比如提醒女性:出门应随身携带防狼喷雾、携带利器防身,或者学武防身、徒手夺利刃等。
在此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如果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千万不要有硬碰硬的想法,万一真的遇到危险情况,就算是练过功夫的姑娘也很难和男性犯罪分子抗衡。不要被电影的画面和非权威性的指南所误导了,很多安全指南并不适应于每个人,甚至害人不偿命。
带刀或者利器防身的,这更是一个误区,首先是法律上有随身携带物品的相关管制条例,其次是你带的武器很有可能会变成犯罪分子的凶器,一旦被犯罪分子抢走,或者进一步惹怒犯罪分子,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面对铺天盖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大家一定要学会正确分辨。而真正可采取的防护技巧,一定是经过多方面实操验证,实施起来无风险、经得起推敲的。比如很多吃瓜群众给出了建议:当发现司机可能对自己不利时,可以提出下车或者用跳车来威胁司机。问题来了,如果你刚好遇到的是一位有预谋的司机,他在你上车前把两边的儿童锁及窗户都锁上,上车后任凭你怎么样都不可能打开车门,你觉得这个建议还受用吗?经猜测,虽然中国车辆几乎普及,很多人都知道儿童锁,但恐怕不到1%的人了解过儿童锁可以用于犯罪这个问题。
对此,我们如何防范不让儿童锁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首先上车前先降低车窗,防止车窗被锁,如果车窗无法打开,你可以以车内有点闷为由让司机解锁玻璃窗。上车关门后再检查是否能打开车门,整个动作连贯操作一气呵成;若玻璃窗户无法开启,车门又不开,则可以说明司机提前设置了“儿童锁”和窗户中控,该车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你是女性,这部车就不能搭乘了。当然,不排除上一播乘客有小孩乘车,司机专门设置了这些操作,但这个概率较小。当你发现车门无法开启时,这时,你可以以忘记携带某种物品、证件为由,通过车窗,从外面打开车门快速离开,这些动作必须在车辆还没有行驶前完成。这就是从事国际私人防范工作近20年的刘小龙先生提到的:无论何时何地,永远要记得给自己预留一条LIFE EXIT,即生命出口。专家一语道破,我们或许无法完全规避环境因素,但至少我们可以为自己准备一条安全通道。
3. 危险,通常会选择习惯博概率的你
通过这次赵某遇害的事件,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甚至头版头条,人们在谴责滴滴平台的同时也纷纷献策。我认为:群众习惯性犯一个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里的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即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倾向性因素太强,而低估其他的客观因素。例如,事件发生后大部分都认为滴滴监管不利是罪魁祸首;也有人将罪犯的过往经历连根拔起,认为不良贷款记录也是犯罪的主要根源;还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害者太漂亮甚至衣服穿的少是关键等等,没错,这些都是因素之一,但不是绝对因素;有谁又去真正分析过这两例遇害者从见到司机和车辆那一刻到最后横尸荒野这个过程到底发生过些什么?为什么遇害者不在感觉到威胁时第一时间报警而选择发微信给朋友?为什么非要独自打车经过偏僻的地方?为什么不提前要求下车或强制下车?为什么凶手一定要选择置人于死地?........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一名普通男性对一名素不相识的女性痛下杀手?如今死无对证,即使司法审讯凶手也未必能获得所有的真实细节。作为旁人,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臆测,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相信宇宙间凡事皆有因果关系。我们设想一下:一个3岁的孩子,如果家长把Ta独自放到超市安全还是放到商场安全呢?答案是即使放到家里及任何地方都不安全。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具备认知外界、判断外界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换言之:一个安全意识低及自我保护能力弱的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威胁都可能降临在Ta身上。滴滴的审核标准和监管需要完善是必须的,但这还不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生存现状。
我们无法杜绝所有的人不作恶,也不指望所有平台都十全十美,长得漂亮也更不是错;但起码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学会去判断哪些是安全与不安全的,懂得在危险即将发生时如何巧妙脱身,具备在生命危急时如何活下来的技能,这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事实是:我们选择了博概率,我们错误相信这些悲剧永远跟自己无关。世界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也没有十全十美制度,平安与危险,自己才是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