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猎人国际保镖公司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产品展示
联系我们

猎人国际安保(深圳)有限公司

地   址:深圳市龙岗区龙腾路22号

联系人:

电   话:4008-521-939

微   信:13316967376

新闻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猎人新闻 > 深圳保镖公司分享遇险时:如何保护个人人身安全

深圳保镖公司分享遇险时:如何保护个人人身安全
 日期:2018/8/16 0:00:00 

规避危险的BBSTS原则,规避危险的方法很笨很直接很有效,那就是:看、听、想、避、

一、看

      看,也就是观察。要看些什么呢?与自己有关的各个环节都要“看”,要看所处的环境,还要看次将要面对的各色人等。只要是离开了自己绝对安全的环境,你就需要遵循“BBSTS"的原则进入规避危险的程序,而“看”是规避危险的第一步。举例来说,走在路上要时刻留意一下周围的环境,譬如遇到雨天雪天门口会打滑,譬如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会造成交通拥堵,譬如公交车站人特别多会不容易挤上车等等,这些虽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危险,但是通过“看”,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规避掉这些出行路上的不顺利,一来保障了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来提高了我们的办事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这里提到的“看”,绝非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也不是草木皆兵般的一再审视,而是在条件允许并符合社会要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通过观察采集周围环境的信息。此处提到一个关键诃-----观察。在日常的生活中,可分为三种观察形式:

1、常态观察:即观察有无可疑人、物、事,哪些是否会威胁到自己,比如周遭环境中的人是不是很多?有没有瞻前顾后、无所事事的可疑人员?如没有也不要草木皆兵,免得劳心累神。

2、有意关注: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可疑人、物、事后,进行重点关注,评估是否会威胁到自身安全。

3、高度警惕:对有可能威胁到自身安全的人、物、事紧密观察,如有威胁尽快规避。此时也要观察周围有没有保安?有没有巡警?有没有治安亭可以在遇到危险时求救?周围有没有能够运用的防身器物。

     了解以上三种观察形式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不断训练,就能培养起善于观察这项最基本的安全意识。

     观察的目的就是了解并不熟悉所处的环境和所要面对的人。只有熟悉你身处的环境和将要面对的人,将要面对的都是不很熟悉的人,而且约会地点你也不甚熟悉。那么,你是不是需要对将要见面的周围环境作一个了解和评估呢?如果仅对环境进行观察,这还是不够的,还要对要见面的人进行观察,看对方什么目的;看对方什么情绪,是不是很激动;看对方有什么特征,比如衣着、身高。体型、长相;看对方有没有武器等等。观察到这些细节之后,你就能对自身所处的危险程度做一个最基本的判断与评估,如果感觉到了危险的存在,那就通过对环境和人的观察考虑对方攻击时自己如何脱身。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有了脱身的计划,最起码让我们在心理上不处于劣势。如果对方真的采取什么行动,而你恰好事先已经有所准备了,这样应对起来就会相对容易些。正所谓,有备而无患,无患的前提是你是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二、听

     同“看”一样,“听”也是为了熟悉环境、规避危险而作出的准备。那要听什么呢?听周围的动静,耳朵能收集到的,一切值得怀疑的声音。在一个视觉无法完全发挥作用的场合,比如黑暗或者大雾的环境里,比如拥挤的车厢或者光线迷乱的舞厅中,就更加需要倾听周围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动静,尤其是在你觉得这个环境不安全的时候就更应该注意探听有没有异常的声响。在此,我讲一个真实的案例:2012年10月某日晚7点左右,驾车来到北京某商场,商场外的马路两侧车位已经很紧张了,我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个车位,于是高兴地驶过去。就在刚要进车位时,职业的本能告诉我,这个位置不安全,原因是与我相邻的车位上停着一台无牌照的白色轿车,车边上站着几个男子,其中一男子靠着驾驶室一侧车门(先是看到可疑的人和物,从而使我提高警惕,这就是之前提到的“看”)观察之后,我就通过“听”来收集可疑的信息。我听到这些男子进行着一些不和谐的对话,于是我本能地驶离了那个车位,停在了不远处的另一个车位,虽说有点挤,但勉强停进去了。还没等我下车,刚才那几个男子就大打出手,几个人打一个,白色轿车也快速地驶离,一名男子拽住车门被拖行几百米,衣裤被地面摩擦得都掉了,光着身子被拖走直到拐弯消失,也不知那名男子生命是否安全,很快警察来了    

    如果我冒冒失失地将自己的车停在最开始看到的寻个车位,也许我的车就被白色轿车中剐蹭或碰撞了。可见,警觉地“看”再加上仔细的“听”,是预判危险手有效手段。

三、想

    用保镖行内的专业术语叫“危险评估”,就是根据你的听觉和视觉所收集的信息来判断自己的处境是否安全,继续下去会不会发生危险。在陌生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倾听,你会得出一些直观的信息并且要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作出应对,这些都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比如,出门的时候发现外面下雪,门口都已经结冰了,正常人便会针对雪和冰的环境状况再结合自己鞋子的情况来决定行进路线半作出防滑的行动策略,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会太耗费心思,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规避危险”的原则也是如此,一旦有了个人安全意识,它便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不过“想”出的应对措施正确与否,取决于你“看”和“听”所搜集到的信息。在信息不足或者在对信息分析发生错误的情况下,人就可能疑神疑鬼,表现出一些非理智甚至有点神经质的举动。其实,这属于心理素质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安全意识过强的副作用。在任何情况下,“看”和“听”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更加理智更加从容地应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和侵害,而不是让你失去理智,陷入某种不能自拔的恐慌之中。因为只有你看到的越清楚,听到的越清楚,你的“想”------也就是“评估”才可能越准确。所以大家不要有“是不是多心”的顾虑,在自己的安全问题上,多想一点,即使有点多疑也总比真正遇到危险时的措手不及要好得多。

四、避

     也可以笼统地说成“跑”,这是我们规避危险的最后对策,但这个“跑”不同于慌不择路的“逃”,它指的是“迅速离开危险环境,摆脱即将被侵害的处境”。当你一个人要穿过一条黑暗的大街时,周围寂静无声,前言漆黑一片,你还听说这一带治安一好,那你就应该尽量规避这一危险区域。在流感频发期,大家会不约而同地避免到空气不流通、人员拥挤的场所中去,这就是一种自我防御意识中“规避危险”的表现,实际上也是“避”的一种,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所处环境以及所接触人群的控制,来使自己的安全系数最大化。

    总之,“BBSTS”原则中的“看、听、想、避”,实际是就是观察、评估和决策。也就是说,个人首先要有自我安全意识,有了安全意识之后,贯彻“规避危险”的原则就会成为习惯,这时你的安全保护等级自然而然地就会上升一层。

    在小心了很长时间却并没有遇到什么危难之后,很多人可能都会有“害我白担心一场”的失落,不过反过来想一想,是否也值得庆幸呢?这岂不正说明了你规避危险的成功,你怎么知道你之所以安全不是因为你的防护意识提高而带来的福泽呢?

   希望大家今后在生活中能够严格贯彻“ BBSTS”原则,觉察到危险地时候要规避,没觉察到危险的时候,预想到一些可能的危险也要做好规避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