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EMN企业管理商学院官方网站!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EMN企业管理商学院

地   址:江苏长江塑化电子商务交易中心(新北区)

联系人:龙凤铭

电   话:13915035605

微   信:angel_lfm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远不如原著精彩 作者文笔媲美老舍直追鲁迅 当前位置:首页 > EMN|ETC 导师频道 >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远不如原著精彩 作者文笔媲美老舍直追鲁迅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远不如原著精彩 作者文笔媲美老舍直追鲁迅
  

尽管之前已经推荐过《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如果你仍然没有看过,也不必遗憾,因为原著的小说内容更加精彩。这就像金庸的小说被拍成电视剧后,大家都觉得非常精彩,但是看过了小说的人都会说,小说比电视剧好看。因此,不管有没有看过电影,我都建议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部电影的原著--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我不是潘金莲》。




刘震云,1978年考入北大,是当年的河南省的文科状元,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同获该奖项的还有莫言和其他三位作家),同时,他也是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小说写于2012年6月,在《我不是潘金莲》之前,他的小说《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等,都已被冯小刚拍成电影,并获得好评。看完了电影,再看原著,表面上看,电影基本上能够反映小说里的大部分内容,但是,电影里仍然有很多改动,甚至也有一些是漏洞。



当然,电影是经过改编的,因为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之内,电影无法把小说中的全部内容都展现出来,这也可以理解,但是电影到底有没有表达出小说中真实的含义,或者说表达的充不充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电影和原著究竟作了哪些改动,这些改动到底好不好呢?

 


1. 李雪莲弟弟答应帮忙杀人了吗?

    当李雪莲动了要杀秦玉河的念头,第一个想到的是找弟弟李英勇帮忙。在电影里,李英勇最后是拒绝了,而在原著中,李英勇虽然也有些担忧,但当着李雪莲的面,最后还是答应了下来,并说好第二天就动手的,但是当第二天李雪莲上门来找弟弟时,却被告知昨天夜里弟弟就去外地收棉花了,李雪莲明白了,这弟弟不靠谱,当面忽悠姐姐,然后溜了。

    李雪莲找弟弟杀人是不对的,虽然弟弟开始并不愿意,但最后没有果断拒绝,也没有开导姐姐打消这个念头,而答应了下来,然后再悄悄地溜了。被亲弟弟的欺骗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拒绝,这让李雪莲知道了“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这句话是错的,受到很大的刺激。

 

2. 李雪莲的孩子打掉了吗?

    电影中没有出现李雪莲和秦玉河的儿子,并且提到李雪莲后来怀的一个孩子已经打掉了。但是在小说中,李雪莲把后来怀上的女儿生下来了。离婚后,儿子跟秦玉河,女儿归李雪莲。打官司要东奔西跑,带着孩子肯定不方便,由于前面提到自己的亲弟弟靠不住,李雪莲不得不把两个月大的女儿托付给她的中学同学孟兰芝。孟也是这部小说中提到的仅有的两个真心帮助李雪莲的人之一。而孟兰芝也是个苦命的女人,也刚生过孩子不久,在家里经常遭到丈夫的毒打,她选择忍,两个苦命的女人见面,抱头痛哭,但孟兰芝非常佩服李雪莲不怕事,敢于去打官司。

另外,小说中,对李雪莲长大后的儿子和女儿做了简单的描写,儿子虽然跟着秦玉河,但是长大后很懂事,心疼妈妈,经常会给妈妈塞钱,而女儿虽然是李雪莲养大的,却跟妈妈不是一条心,在她看来,妈妈长年告状,弄得全县城的大人小孩都知道,觉得很丢人。



3. 秦玉河的为人如何?   

作为李雪莲要状告的对象,秦玉河在电影里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于秦玉河的为人如何,并没有过多介绍。

   在小说中提到,李雪莲去化肥厂找秦玉河讨说法,遇到了化肥厂门口厕所收费的妇女,这个看厕所的妇女听说她是来找秦玉河的,便大骂秦不是东西,因为有一次秦玉河来上厕所,仗着自己是化肥厂的,就是不愿交费,看厕所的妇女跟着秦要钱,被秦一拳打掉了半颗门牙。这个片段的描写,侧重突出了秦玉河的恶人形象。

 

4. 黄山还是泰山?

    电影中李雪莲和赵大头去的是黄山,而小说中去游玩的是泰山,他们爬完了泰山,还准备去曲阜孔子庙,这个改动并无大碍,但不知道电影改成黄山的用意是什么。

 

5. 李雪莲家里开饭店?

    小说中,李雪莲,并没有开那家做牛骨汤的饭店,她家的条件也非常艰苦,为了打官司,把猪都卖了,并不像电影里有那么大的房子和饭店。再一个,开饭店,要整天面对顾客,笑脸相迎,一个人心态不好,心里总想着打官司,能笑的出来?能开这么多年饭店?

     电影中,马市长为了搞清楚李雪莲为什么说今年不上访了,明确提出要请李雪莲吃饭,最后还安排到了李雪莲自己的饭店,这还真是不合理。小说中,是安排在镇上的一家羊肉馆,如果去李雪莲家里的饭店,到底谁请谁,便说不清楚了,市长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6. 时间段10年还是20年?

    电影中是10年,而小说中则是20年,个人认为这个改动很好。因为,当初李雪莲29岁,如果等20年后,李雪莲是半老徐娘了,赵大头也年过半百了,两人再谈情说爱,还发生关系,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别扭。

 

7. 其他电影中未能体现出来的角色

    小说中有几个人物,有的在电影中没有出现,有的虽然出现了,但人物的特点没有表现出来。

 

赖小毛

    镇长,官虽不大,却深谙为官之道。他脾气暴躁,喜欢骂人,打人,司机被打跑了五个,镇上的干部,没有一个不被他骂过,二十个村长,没有一个不被他踢过,他唯独对李雪莲敬而远之。他知道李雪莲是个马蜂窝,宁肯完不成县里的“维稳指标”,评不上先进乡镇,也绝不能阻止李雪莲告状。让李雪莲去越级告状,不找镇上的麻烦。见了李雪莲,他还嬉皮笑脸的叫一声“大姑”。

 

董宪法

    法院专职委员,是一个官场失意的人,在法院工作二十年,没有进步,错失几次法院副院长的机会。从此在法院不受人待见,他便对环境和人感到厌烦,索性破罐子破摔,厚着脸皮混吃混喝,后来被法院的其他法官给坑了,卷入李雪莲的案子。


小胡

卖肉的老胡的儿子,编外警察,负责在李雪莲家门口看住李雪莲不让她上访的四个警察之一。

小胡是一个不靠谱的人,对老爹的死活不关心,因跟所长顶嘴,被派来盯李雪莲,心中抱怨,感到被排挤。他对李雪莲说:“婶子,啥也别说了,不怪你,也不怪我,就怪全国开人大”。

 

乐小义

    李雪莲表弟,在北京的农贸市场做小生意,乐小义从小在李雪莲家长大,受李雪莲恩情,长大后对这份恩情不忘,李雪莲每次到北京告状,都要到乐小义这里落脚,乐小义管吃管住,毫无怨言,非常仁义。李雪莲欠牛头镇医院医药费没钱付,医院派人跟着李雪莲找到乐小义,小义二话没说直接到银行取钱替表姐还债。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几个改动之外,电影和小说在两个重要的故事情节上还有不同之处。

 

第一个故事情节

    细心的观众看了电影,会发现这个电影有个地方似乎不太对劲,就是最后郑县长跑到北京去告诉李雪莲秦玉河出车祸死了,叫她不要再上访了。电影中李雪莲居然就相信了郑县长的话,这个恐怕让观众都觉得不信,因为李雪莲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连市长马文彬都说这个农村妇女不简单,所以在千辛万苦到了北京,在人代会快要结束这个节骨眼上,李雪莲很清楚这些人都是想方设法让她不要告状的,怎么可能相信郑县长一面之词?所以,这里明显是一个漏洞。

在小说中,秦玉河确实出车祸死了,事情是真实的,但不是郑县长来告诉李雪莲的。郑重不傻,他也知道如果由别人来告诉李雪莲这个消息,她是绝对不会相信的,所以就让法院用警车把李雪莲和秦玉河的儿子秦有才连夜送到北京,只有让儿子自己来把亲爸出车祸这个消息告诉亲妈,李雪莲才会相信。



第二个故事情节

    在电影中,原先的县长史为民被罢官后,回到老家做木器生意,成为一个小老板。多年后在北京,偶然遇见了李雪莲,李雪莲感到一丝歉意,说由于自己的告状连累了史县长丢失前途,史为民却豁然大度,对过去的事情并不计较,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互相感叹人生。对电影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局,但仍然是一部悲剧。

     然而,小说是怎么结局的呢?


这部小说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1. 序言:那一年(103页)

2. 序言:二十年后(158页)

3. 正文:玩呢(16页)

是的,你没看错,最后一章短短的16页才是正文,而标题叫“玩呢”。

正文的内容介绍了史为民后来的生活,原来,多年以后,史为民并没有遇见李雪莲,也没有开木器厂,被罢官回乡后,他开了一家小饭店,这家饭店的招牌菜“连骨熟肉”味道非常特别,远近闻名,成为该县城小吃的一大特色,这是老史的爷爷传下来的手艺,这道菜不仅深受本地人喜爱,就连南来北往的过路人,也都要来尝尝,所以,每天来老史饭店堂吃和排队购买“连骨熟肉”的客人络绎不绝,但是,老史对“连骨熟肉”限量供应,更加让饭店的生意火爆。

有了这样一个聚宝盆,史老板的生活无忧无虑,平时爱约几个固定的牌友打打麻将,泡澡堂子,这日子过得非常潇洒,简直比当县长还要快活。某日,史老板东北的一个姨妈去世了,他去奔丧,由于东北离老家路途遥远,回程的时候要从北京转车才能回家,结果,正逢春运期间,还有几天就过年了,北京回去的票一张也买不到了。老史本想既然回不去,就安心留在北京,等过了年再回去,却得知有个牌友得了绝症恐不久于人世,希望老史能尽快回来打最后一次麻将。为了满足牌友最终的心愿,老史在火车站转了半天,想尽了各种办法,却还是不能搞到一张回程的车票,情急之下,顿生一计,老史掏出一张纸,写了四个字“我要申冤”,举到头顶。

结果可想而知,老史被几个警察迅速按倒在地,当即由两位协警负责遣送回老家,火车上还给安排了卧铺。两个协警一夜没敢合眼,生怕老史跑了。到了目的地,协警把老史交给当地的县公安局,县公安局的人都认识老史,不明白这是唱的哪一出,一问,老史便如实回答,是因为要赶回来打麻将,又买不到火车票,只好用这招了,说到这里,老史还笑着说了句“玩呢”。

听到这里,负责押送老史的两个北京的协警简直要崩溃了,顿时感觉被当猴耍了,非常愤怒。老史却很严肃的告诉他们,自己当年当过县长,被撤职,是世界上最大的冤案。二十多年来,年年上访,但为了党和政府,含冤负屈,不再计较,并责怪他们反而倒认真起来了。

听了老史这番话,这两人想想也有道理,如果回去按真实原因汇报,少不了挨领导一顿批,可能还要受处罚,老史这样一说,他们倒觉得自己立功了,回去也好交差了,在老史这里吃了一顿“连骨熟肉”之后,他们便高高兴兴回北京汇报领赏去了。

那么,为什么写史为民的这部分才是正文,而前面这么多内容都是序言?这正是作者用心良苦,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虽然小说大部分篇章都在围绕李雪莲如何上访的事情进行描述,但是最终上访以被告的死亡而告终,李雪莲突然发觉一旦不上访,生活便没有了方向,不知道该干什么,想去寻死。她白白浪费了几十年青春,没有任何收获。而恰恰相反,在正文里描述的原县长史为民丢了官职后却非常乐观,与李雪莲形成了鲜明对比。史为民当初由于忙于公务,没有时间关注李雪莲的案子,没想到被李雪莲一起告了,导致丢了官职,这比李雪莲自己跟丈夫提出假离婚,而最后被丈夫抛弃更加冤枉。然而,小说中的史为民心态却非常的好,特别是以玩呢的心态面对生活,将小说从原来的悲剧用喜剧的形式来结尾,让人啼笑皆非,引发读者们有所感悟有所思。



所以,这部小说到最后才体现了它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人活一辈子,不能总是纠结于当前所遇到的事,社会是错综复杂的,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事情和各种人,会受到欺骗、背叛、不公平对待、被人误会,受到冤屈等等,但是即便是再苦难和不幸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花费自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试图把事情扭转过来,而导致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不一定值得。因此,人要学会把自己所遇到的这些黑暗的篇章尽快地翻过去,走出来,换一种活法,也许会更精彩,更快乐!

一部并不算太长的小说,却有着很多人物,每个人物的特征都很鲜明,内容反应了很多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这些人物角色和问题似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或多或少存在于你我的周围,他们中有为了房子孩子假离婚的,搞的夫妻反目成仇的,亲姐弟之间不真心相待的,社会底层受人欺负而无奈的(看厕所妇女),妇女受家暴忍气吞声的(孟兰芝),老干部退休后仍想插手事务的(前法院院长老曹),为了满足自己利益欺骗妇女感情的(赵大头),春运困难的,还有对官场中对领导各种语言的解读,以及官场中的各种不正之风,欺上瞒下、溜须拍马、排除异己、尔虞我诈、厚黑学等等都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能在一部小说中把这么多人物和故事情节都融合在一起,体现出这么多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有深度的讽刺含义,作者非大师不可也。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