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多元推动执法大练兵活动纵深发展(云南环保、兴玖环保、云南水保)
2021年,昆明市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以保驾护航COP15大会期间生态环境安全为契机,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索创新综合执法模式,围绕全市生态环境重点工作,坚持污染防治攻坚战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执法、科学执法和依法执法的总要求,不断完善“规范、公正、公开、高效”的生态环境执法体系,通过对照执法事项目录,完善履职责任制度,强化现场检查计划制度,注重部门联动,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和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高标准落实 执法效能成效显著
2021年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开展以来,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把大练兵活动作为2021年工作重点,制定了《昆明市环境执法大练兵实施方案》,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措施,明确相关部门在此次大练兵工作中的相关职责。同时要求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把大练兵活动拓展到执法工作全过程,全面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发动执法人员全员参与,充分调动环境执法人员学习基础知识、研究执法技能、提高个人素质和执法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21年1月-12月,昆明市共办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1641起,罚款1.3亿元。同时,办理免予处罚案件169起,减免罚款金额2951.68万元。
积极参与全省生态环境执法检查暨执法实战大练兵,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市生态环境局先后抽调执法骨干100余人次参与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五批次联合执法活动,在工作中,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主动作为,认真履职,发扬能吃苦,能奉献的优良作风,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全省联合执法活动中市生态环境局两次荣获表现突出集体,42名个人荣获表现突出个人。
突出实战练兵 打造“绿剑”执法品牌
2021年以来,昆明市生态环境局结合大练兵工作重点,制订了《“绿剑-2021”专项执法行动工作方案》,创新交叉执法模式,集中优势力量组成执法检查组,逐一对每个县(市、区)开展9天-15天的生态环境执法检查。执法队伍由分局组成专项执法小组,负责异地包干一个乡镇(街道),被检查县(市、区)实行回避,保障了交叉执法的独立性。在专项行动中,坚持以执法检查为中心,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以排污许可证重点管理企业为重点,全面排查辖区企事业单位存在的环境风险和隐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环境检查不留空白、现场调查不留死角、环境安全检查不留隐患。在先后开展的6批次专项执法行动中,共抽调人员550余人(次),检查13个县(市、区)各类对象1984个,查出问题3624个,现场提出整改建议4309条,立案644起。
通过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市生态环境局突出实战、实效、实用,通过以“以战代训”,以老带新,把执法“大战场”当成练兵“大课堂”,在一线实战中锻炼队伍,执法人员秉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精神,团结协作、交流共享、实战练兵,圆满完成了执法检查任务,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环境执法标兵、环保战线拓荒牛、环保新军领路人、柔中刚毅女汉子”等环保执法标兵模范,进一步淬炼了铁军品质,大大提升了昆明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业务能力,真正做到全员、全年、全过程练兵,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综合执法、联动执法、交叉执法道路。
聚焦实战实效 探索建立六项机制
昆明市在大练兵活动中主要探索建立现场执法立案闭环机制、靶向执法机制、执法辅助支撑机制、实战练兵机制、宣传震慑机制、廉政监督卡机制等有效管用机制。
>>在构建现场执法立案闭环机制方面,采取处室联动(提供问题清单)、集中执法力量(抽调县区执法骨干)、发挥专家智库作用(选派科研专家)、突出现场执法监测(现场监测取证)、现场组织案审(法律顾问、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法规人员参加)的工作机制,案审人员提前介入,在立案阶段就开展案审工作,形成“现场检查―发现问题―专家指导―现场监测―立案预审―完善证据―正式立案”的现场执法立案闭环机制。
>>在构建靶向执法机制方面,预先进行分析研判、实施精准的“点穴式”执法,严格对照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件,以排污许可证重点管理企业为重点,对各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产生的环境风险隐患,对可能产生社会舆论、群众事件、涉外事件等风险问题重点排查、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共监督检查各类对象1690个,提出整改意见230个,立案346起。
>>在构建执法辅助支撑机制方面,打破数据壁垒、联通信息孤岛,以排污许可证为基础,整合审批、监测、监控、执法、投诉举报等108395套档案数据,建立包含11117个污染源的“一源一档”数据库,开发污染源档案移动APP,在绿剑行动中使用7万余次。建立执法部门、监测部门联合行动机制,根据执法需求统一调配监测和执法资源,运用好立体多元的执法手段,提高精准执法、靶向执法、科技执法水平。
>>在构建实战练兵机制方面,把执法“大战场”当成练兵“大课堂”,开展“教学式”联合执法,注重在实战中锤炼队伍,在实战中提升能力,在实战中培养和发现干部,在人员选派上整合了市县两级执法骨干、监测监控人员、生态环境领域专家、案件评审人员、法律顾问等方面的力量,组成一个快速高效、团结协作的现场执法小团队,通过以老带新、典型案例研讨、执法经验交流、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以战代训、锻炼队伍,着力解决执法“不会查、查不透、查不严”的问题。
>>在构建廉政监督卡机制上,创新建立《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廉政监督卡制度》,现场执法检查组层层签订《廉政承诺书》、填写《廉政监督卡》,加强对专项执法行动事中、事后廉洁行为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共发放《廉政监督卡》690份。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绿剑”专项执法行动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在工作间隙组织支部活动,增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和廉洁执法的自觉性。
>>在构建宣传震慑机制方面,实行边检查、边宣传,每批专项执法行动选派两名宣传人员全程参与宣传报道,通过“一图一故事”等方式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建立环境违法典型和重复投诉案件曝光机制,由省、市媒体对主城区建筑工地噪声扰民投诉曝光了23批(次)、523家单位,对企业形成了强有力的威慑和高压态势。
多措并举 持续推进执法规范化
一年来,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不断推进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是按照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的要求,结合昆明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实际,梳理并出台了《昆明市生态环境执法目录》;
>>二是根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新修定的《行政处罚法》,及时调整修定了《昆明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2021年版)》;
>>三是结合昆明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记录、生态环境现场勘察记录、现场询问记录等生态环境现场执法文书;
>>四是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五是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助力企业良性发展,先后制定了《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容错纠错柔性执法“五张清单”的通知》《昆明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指南》,对从重、从轻、减轻、免予行政处罚、免予行政强制涉及的具体违法行为、法律依据条款、适用的情形、实施的主体等进一步细化明确。对于轻微违法行为和从轻、减轻一般违法行为,实施行政指导、行政建议等柔性措施,在法定权限范围内给予执法相对人容错纠错空间,促使其自觉纠正违法行为,坚决杜绝随意叫停、关停项目的“一刀切”发生,保障生产企业依法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失信主体权益,鼓励和引导失信主体积极修复行政处罚信用信息,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