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建好“智慧环保” 为环境监管提供有力支撑(云南环保、兴玖环保、云南水保)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及环境监管难度的不断提升,云南省昆明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将手机、卫星、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应用到环境监管中,全方位构建水环境信息平台、空气质量监测“一张网”信息平台、污染源“一源一档”信息资源中心,开发污染源档案手机App,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汇聚与共享。
这些数据将及时通过手机App和短信发送到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及生态环境、滇管、水务、住建等部门负责人手上,为环境监控和管理提供科学、及时的数据支撑。
可手机“下单” 同步发送短信通知
当生态环境执法人员需要对排放污染物进行监测时,在手机App上“下单”,系统便会根据排污单位的位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需要监测的项目等因素,自动匹配并通知具备相应资质的监测机构到现场开展监测工作。
这种“下单叫外卖”的模式,是昆明市“智慧环保”探索与建设的模式之一。过去,遇到上述情况,执法人员要自行联系监测机构,如果该机构到现场发现不具备监测资质,执法人员要再次协调其他监测机构,工作量增大且容易耽误执法进程。今年9月,昆明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上线新功能,在执法人员与监测机构之间建立执法监测的协同工作平台,形成“手机预约—系统调配—按时监测—及时反馈”的管理闭环,提高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工作效率,提升执法监测工作的透明度。截至目前,已有18家环境监测机构进驻平台,成功“派单”并完成执法监测任务114次。
如何及时掌握全市水环境情况?在昆明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工作人员点击进入“昆明水环境”页面,就能清楚看到昆明市地形图和134个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实时数据,还可以直观告知主管部门今年水质距离年度考核目标还有多少差距,指导制定接下来几个月的具体工作举措。而一旦水质出现问题,平台会形成一条包含超标水体名称、位置、所属县区政府、主管部门等内容的信息,以手机App和短信的方式发送到所属县区政府和主管部门领导手机上,督促主管部门尽快消除水质超标的情况。
“此外,如果某条河道出现污染,我们也可以从系统上看出是上、中、下游具体哪个位置出现异常,执法人员可从这个位置往上游找,尽快找出问题。”昆明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副主任张冰介绍,水环境信息平台目前接入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134个,在线监控水质净化厂45家,平台注册用户480余人,今年上半年共发送地表水环境质量通报短信9万余条。
为更及时、准确掌握空气质量信息,昆明市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并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一张网”信息平台,接入11个国考空气站、13个市考空气站、41个街道办空气站、26个重点道路空气站、131个废气排口自动监测数据。与水环境信息平台相同,一旦某区域空气质量出现污染,平台将通过手机App和短信向该空气站所属县区政府和主管部门责任人进行超标预警通报,指导县区政府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平台注册用户400余人,今年上半年共发送环境质量通报短信11万余条。
污染源“一源一档” 整合信息提高执法效率
近年来,昆明市“智慧环保”又增加了一个重要功能——污染源“一源一档”。昆明市将分散在14个信息系统中的审批、监测、监控、执法、投诉等10万余套档案数据进行整合,建立全面反映昆明市1.1万余个污染源情况的“一源一档”数据库,打破各级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说清昆明市污染源的底数。此外,开发建立污染源档案移动App,将“一源一档”数据、卫星遥感影像、生态红线数据和148项法律法规、179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359条司法解释、1790项环保标准等信息进行整合,为现场执法人员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
通过“一源一档”可以做些什么?张冰介绍,例如执法人员检查某家企业时,过去要到现场逐一翻看企业档案,耗时长、工作量大。但现在,只要在手机App上输入企业名称,这家企业的各种有关证照、排污在线监测数据、有无处罚记录等资料一目了然。该平台还提供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计算功能,执法人员可根据企业的违法情况,勾选违法行为类别、处罚金额的上下限、裁量因子等指标,系统就能迅速计算出罚款额度,避免人工计算出现的差错。如果执法人员对污染源所在位置不熟悉,App还能调用导航功能。
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让违法排污无处遁形
在环境监管中,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每年春季,周边地区烧荒对昆明市大气环境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卫星遥感可看到周边哪些区域火点较多,提前制定应对机制。在执法检查中,人力无法到达、人眼无法看到的区域,可以用无人机进行检查。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无人机飞行记录达300余次。
通过安装在排污口的自动监控设备,可以对排污单位进行全天候监控,实时掌握排放情况,让违法排污无处遁形。今年,昆明市开展的6个批次“绿剑—2021”专项执法行动中,这些信息化装备发挥了积极作用,帮助执法人员检查各类对象近千个,查找问题2000余个。“这些问题单靠人力难以发现,正是依靠这些信息化的‘千里眼’‘顺风耳’,大大提升了执法检查的效率。”张冰说。
下一步,昆明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将持续推进“智慧环保”建设,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应用水平,用数据执法、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预计明年,系统将覆盖更多部门和企业,把排污许可等信息及时推送给企业,督促企业及时履行生态环境责任、遵守相关排污规定。同时,建立排污单位生态环境健康台账,对重点排污企业、重点区域实行重点监管,用科学手段为昆明市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