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概念浅析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得必有失,经济发展迅猛的同时,遗留的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比如煤矸石压占土地、土地塌陷、地貌景观改变、有毒气体排放、废弃尾矿堆积、煤矿废水排放、土壤污染等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矿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矿山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也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容之一。
一、概念剖析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受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变异或破坏的事件。
主要包括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灾害(采空区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四大类。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是针对矿山占用及废弃土地、矿山地形地貌景观(含生态景观)、矿山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及影响矿山地质灾害等方面问题,通过技术、工程和生物措施,使矿山地质资源得到恢复与利用,地质环境得到改善与恢复。
矿山开采中产生的废弃石、土、渣、灰堆积如山,导致矿区周围尘土飞扬,严重污染了空气环境,并且还会导致泥石流、滑坡等的地质灾害,进一步导致路桥断裂、房屋倒塌、水土流失的问题加剧,还会使得有毒有害气体、液体渗漏,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以及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手段。
二、主要的工程措施
1、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包括抗滑桩、预应力锚杆、挡土槽、喷描支护;
2、地形地貌及土地资源恢复治理:主要包括边坡防护工程、土石方工程、抽水工程、道路工程;
3、植被恢复:主要包括覆盖土壤、植被种植;
4、土壤污染防治: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
5、含水层破坏治理:主要包括防渗帷幕、防渗铺垫、保护性开发、含水层再造、地下水污染恢复;
6、地质景观工程:考虑矿山类型、地质条件、气候等差异,因地制宜进行专项设计。
众多环境治理工程都需要因地制宜,斟酌采取最佳治理方案,依据环境特色“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那么各类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也包含了以下的特点:
1、多学科交叉:涉及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和景观工程等;
2、因素多元:受矿种、开采方式、区位条件、自然状况和地区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3、造价影响大:治理工程范围、工作量的确定应考虑资金的额度;
4、缺少相关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缺少可供指导的技术规范,且设计内容复杂。
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的原则是既要保护周围环境及居民不受污染物侵害,同时也要保持原有的历史景观并且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合理有效的治理工程,改善矿山生态环境,进而防止泥石流、滑坡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
坚持科技先行,严格保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高对矿山生态破坏、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矿产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存在着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威胁生态系统及周边群众的安全,所以我们必须“反哺”矿区,加大对矿区生态修复的资金支持,把矿产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修复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