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唯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怎么炼成的?
2013年2月,作为昆明市工业经济主战场的昆明经开区启动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历经6年,终摘得国家对绿色发展成果最高肯定的这块“金字招牌”,成为云南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创建的这6年,也成为昆明经开区建区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2013年,昆明经开区迈进“千亿园区”行列至今,园区综合实力不断攀升。2019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破2000亿元大关;同期,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落地。
高速发展时期的昆明经开区,面对开山挖路大兴基建的迫切需求、招商引资大兴产业的发展压力,是如何做到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统一的?
高位统筹确立生态立区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绿色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园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地方宜居宜业的标配。”自开始谋划并正式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来,昆明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就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谋划了创新强区、生态立区的战略定位。从园区、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出发,围绕“三大核心体系、七大产业发展方向和五大发展目标”,全面打造“生态型工业园区”。三大核心体系即:行业循环体系、污染防控体系和建设保障体系;七大产业发展方向为:以装备制造为主导,辅助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其他行业,优化和限制食品饮料行业,配套发展金融服务和现代物流业;五大发展目标指的是:发展提速、质量提高、管理提档、产业提质、环境提升。
同时,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强化生态文明领域的领导干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的理念和目标不断升温发酵,自上而下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
坚决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招商引资是当前各园区发展的第一要务。面对任务指标和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压力,昆明经开区始终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环保不过关,再赚钱的项目也不能落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昆明经开区都要经过局长评审会这一环节,在局长评审会、项目推进专题会等会议上对招商引资项目提出环保部门的意见、建议。“这几年中,有不少项目在评审会上被否决了。”昆明经开区环保部门负责人说。
对于落地的企业,在环保管理上,昆明经开区还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以‘环保七项原则’严把项目入口关,对不符合环保法律的建设项目设置了‘防火墙’。”上述负责人介绍,“环保七项原则”即符合规划、产业政策、清洁生产、以新带老、达标排放、总量控制、不改变当地环境功能。以清洁生产为例,严格开展高污染燃料禁燃工作,推进区内燃煤锅炉改燃为清洁能源,昆明经开区先后引导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昆明雪兰牛奶有限责任公司等10多家企业进行了燃煤锅炉的改造,有效降低了废气污染物的排放。
经过6年来的努力,昆明经开区单位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95%、70%。在国家综合类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指标中,区人均工业增加值、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表现突出,分别高出标准值131.2%、106%,创建成效显著。
写好保护母亲湖的经开篇章
随着实施“北上、东拓、南联、西接”战略的提出和推进,清水片区成为昆明经开区重点开发区域。历史和区位因素,清水片区的开发必须面对的是整治改造关停矿山和废弃“五采区”,其中就包括昆明市滇池东岸关停矿区矿山。
昆明经开区范围内有洛龙河、宝象河、马料河3条入滇河道流经,这对园区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保护母亲湖滇池的重要性和使命感,经开人从来不曾懈怠。在水环境综合治理、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做成了全市乃至全国的示范。
创新融资模式,申请到德国政府贷款和德国促进贷款共计6000万欧元,分别用于“经开区倪家营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和“经开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昆明经开区普照水质净化厂(第十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昆明经开区倪家营水质净化厂、再生水管网工程等,两座水质净化厂的处理规模已近10万立方米/天,正在进行二期改扩建工程,远期处理规模将达到20万立方米/天。两座污水处理厂均兼具中水再生利用能力,建成污水管约240公里,再生水管网建设完成174公里。污水收集范围已覆盖所有建成区,一部分再生水回用于绿化、道路洒水降尘;一部分通过再生水管网供应给有需求的企业单位使用,逐步形成和完善“大中水”系统。每年实现废水主要污染物削减量不低于化学需氧量5500吨,氨氮500吨。
位于昆明滇池东岸的清水-黄土坡片区,历经6年治理,由昆明最大沙石料供应地变成了葱郁的生态公园。清水-黄土坡片区方圆10平方公里,山峦起伏。这里的地质富含灰岩和白云岩,它们是运用广泛的建筑材料。30年来掠夺式的开采,造成了森林覆盖面积急剧减少、土层稀薄、土壤贫瘠。到处是断崖残壁,深挖采坑密布,最深处高差达100多米。由于地下隔水层被破坏,生态涵养功能减弱,水土流失严重。周边居民和牲畜饮水都很困难。作为全国重点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昆明经开区对该片区重新规划,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建则建”的原则进行生态恢复。
2018年12月,项目通过了省财政厅和自然资源厅验收,共治理地质灾害隐患300余处,恢复林地及城市绿地9200多亩,整理建设用地6594亩,矿区范围内建成市政道路21.4公里,种植乔木、灌木等树木726万株,植草82万平方米,实际投资26亿元。
人均公园绿地12.9平方米
沙石料供应地变成生态公园;污水处理厂建在地下,地上也成了公园……据了解,结合创建工作,昆明经开区累计环保投资达21亿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园林绿化、绿色建设等细胞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城市公园、森林公园11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8%,全区人均公园绿地达12.9平方米,实现了“绿道穿城、出门见绿”,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排名居全省前列。同时,积极开展绿色创建,全区建成省级绿色学校5家,市级绿色学校11家、绿色社区2家、环境教育基地3家、宁静小区4个。每年园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在昆明市每月的空气质量排名中名列前茅。
居宜业的绿色生态园区面貌逐步丰满。昆明经开区提出,将实施“绿满经开”计划,推进绿色工厂、学校、社区、家庭环境教育基地等绿色细胞工程,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网格化和精细化管理,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同时,借鉴政府引入生态环境保护第三方的治理管理经验,真正发挥“环保管家”的技术指导服务作用,加强对企业在环境管理、污染物稳定达标等方面的监督指导;依托“绿色园区”和“绿色发展联盟”理事单位等既有优势品牌,加强与先进开发区合作,搭建资源整合大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税、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机制,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巩固和提升园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园区“生态”品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