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措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巧家县守好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五年来,云南巧家县按照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守好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守一片蓝天、绿一方群山、护一江清水、建一座果城”的要求,结合巧家位处长江经济带区位地域优势,深入推进巧家抓好长江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建立生态屏障。
“把绿色发展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统筹推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总结经验时,巧家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张顺良则说道。
一是全面开展清河行动
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县城建成2个污水处理厂和1个垃圾处理厂并投入使用,把16个乡集镇一水两污项目纳入规划建设。开展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行动,共清理整治金沙江入河排污口2个。开展“剿灭”黑臭水体行动,对县域内黑臭水体认真排查。
二是全面开展河道采砂整治行动
近年来,开展多部门联合专项执法,对金沙江沿线河道采砂加强清理整治,结合日常巡查和集中整治,依法查处金沙江沿线河道违章建筑、乱堆乱弃、非法排污、非法采砂等涉河违法行为。
三是全面提升水运交通发展
结合白鹤滩电站建设,规划库区7个渡口码头和1个翻坝运输系统。目前,7个渡口码头项目已经完成招投标工作,即将动工建设,计划2021年3月底完工;白鹤滩电站翻坝运输系统规划已经完成并报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待批复后实施。
四是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巧家县第一污水处理厂于2014年6月开始试运行,通过不断规范运行,目前日处理污水6500余吨,年处理污水230余万吨,目前巧家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建设完工,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预计2020年12月底达到污水处理由一级B标提升一级A标任务,为保护白鹤滩电站库区水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全面实行长江禁捕
截至目前,县、乡召开禁渔禁捕工作会议123次,张贴禁捕通告3053张,散发禁捕宣传资料13180份,出动检查车辆540 车次,出动检查人员2164人次,查处非法捕鱼案件2件,没收电鱼工具1套,非法捕鱼网具1副,涉案渔获物1.4公斤,刑事立案2件,刑事拘留2人,检察院已批捕1人;收缴禁用渔具地笼1个,违规网具57副,钓具16副,集中销毁非法捕捞渔网55张,做到“江中无渔船、岸边无网具、岸上无江鱼”,为长江大保护保驾护航。
六是全面开展金沙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源防治
2019年,全年规模养殖场粪污产生量为13197.99吨,利用量为10935.77吨,利用率为82.86%;规模以下养殖场粪污产生量为1754679.62吨,利用量为1312947.21吨,利用率为74.8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4.89%。大力推广測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化肥使用量由2017年的6707吨减少到2019年4660.96吨,减少2046.1吨,减30%,实现了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目标。
七是全面开展巧家县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巧家县计划修复矿山26个;修复图斑51个。其中工程治理14个,绿化修复22个,自然修复15个。修复面积64.83公顷、投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96.56万元。目前,工程治理已完成图斑13个,未完成1个,未完成原因为图斑内生产设备未拆除。绿化修复已完成18个,未完成4个,未完成原因为3个图斑正在施工,1个图斑治理后上方塌方。自然修复15个图斑已全部完成。目前共计完成图斑46个,生态修复工作完成率90.2%。
八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
全县2016-2020年期间已完成退耕还林农户补助面积24.18万亩,兑现资金15171.3万元,涉及农户47950户,2013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兑现退耕还林面积8.7万亩,兑现资金5418.44万元,涉及15278户,63951人。共挂联村集体69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5113户59646人。实施了农村能源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2016年以来,投入农村清洁能源建设资金494万元,实施太阳能3500台,节柴灶4800眼,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448户21465人。
九是全面开展小水电清理
巧家县整改类电站32座,其中在建电站3座,待电站完工验收时安装后一并纳入验收;不需要泄放生态流量电站7座(利用渠道取水或上级电站尾水发电),实际整改电站22座。截止目前,全县已完成22座电站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和监测监控设施安装,完成率100%。县级小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监管平台建设已完成建设且正常运行。
“通过多年的保护治理,实施了一系列治理项目,采取了诸多保护治理措施,境内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为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农业综合生产力低,抗灾能力差,环境污染和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张顺良表示,下一步要加强水源保护,强化水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河长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强化“两污”治理,狠抓农村环境整治;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强化区域合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