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描绘彩云之南新画卷
生态兴,文明兴。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提出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牢记谆谆嘱托,沿着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宏伟蓝图,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6年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生态环境持续优良、绿色发展更加深入、最美丽省份建设全面开启。
补齐生态短板 擦亮发展底色
隆冬时节,云岭大地蓝天白云,和煦阳光照耀下的九大高原湖泊波光粼粼,如同璀璨明珠。滇池畔,游人如织,红嘴鸥展翅翱翔。随着滇池水质企稳向好,持续改善,一度绝迹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彩鹮到访,近百种野生鸟类陆续回归滇池水岸。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没有美好的生态环境,难言有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谈不上高质量的发展。以生态立省的云南懂得绿色的珍贵,深知绿水青山之于富民强滇的重要意义。
图片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下,我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生态修复等“8个标志性战役”,扎实开展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九湖治,云南兴;九湖清,云南美。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九湖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目前,全省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保持Ⅲ类以上水质;九大高原湖泊劣V类水体数量由2015年的4个减少为1个,洱海水质稳定向好,滇池水质为30年来最好水平。全省33条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初见成效,省会昆明市已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云南治湖经验被中央深改办在全国推广交流,得到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
图片
蓝天白云是全省各族人民引以为傲的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全力以赴守护蓝天白云,云南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2017年至2020年,连续4年全省16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017年至2020年连续4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名列全国前茅。
完善体制机制 筑牢安全屏障
从长远来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长效机制和制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快。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上下一盘棋,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6年来,从单一制度出台转向制度体系构建,全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全省完成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事项118项,完成率为100%。生态补偿、河(湖)长制、农田水利改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破性、标志性的制度相继建立。
以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为根本抓手,我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全省综合考评和县(市、区)委书记工作实绩量化考核。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首部综合性、统领性、倡导性、促进性的地方法规《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于2020年7月正式施行。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作为“动植物王国”的云南,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更是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的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这个珍贵的美丽家园,是云南的责任和义务。
多年来,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多项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大幅增长,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和濒临灭绝物种重获新生。
截至目前,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滇东南、滇南、滇西、滇西北、无量山-哀牢山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了“三屏两带”的生态安全格局,系统保护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牢固。
2016年在墨西哥坎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代表团介绍了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试点的经验,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与会各国的高度认可。同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中明确肯定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云南昆明举行,届时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成果将向世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