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银鱼:曾投放70万尾,一吨能换20吨小麦,危害到底有多大
我们都听说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但由此延伸出来的许多经典民间故事,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比如太湖的形成。
相传,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打翻了玉帝的一只不起眼的银盆,银盆从天宫掉到地面,砸出了一个大口子,银子全变成了白花花的湖水,流淌在坑里,便形成了太湖。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多山多水,临近江苏无锡市,面积约2250平方千米。太湖让人称奇的地方不在于它的水,而在于湖中的72峰。春夏两季,小桥流水、清纯美丽,掩映着小桥流水人家,在山水交映之中,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
72峰与那银盆也颇有渊源。老一辈的人认为,银盆中存在72颗珍珠,珍珠倾覆于太湖中间,便有了今天的山山水水之景。太湖盛产淡水珍珠,在世界享有“太湖珍珠天下第一”的美誉,与银盆的传说也有所挂钩,不知道是山水与珍珠造就了传说,还是传说造就了山水与珍珠。对于太湖的珍珠,慈禧太后就有过赞誉:
“东珠南珠,不如太湖珍珠!”
太湖除了清纯之美,在夕阳之下、万顷柔波之上,血红的残阳从天边滑落,金黄的光芒照射在大地、桥梁和湖面之上,也别有一番魅丽。
如此烟波如此夜,居然著我一扁舟。
古人在月夜之中,泛舟于太湖之上,感受湖山与天地的宁静,想想那情景,便觉得美好可爱。
太湖出名的还有“水上筵席”。船家泛舟于太湖之上,供应佳肴;游客乘舟而行,一边欣赏山湖的美丽景色,一边品尝着本地特色菜,感受着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太湖船菜中,以“太湖三白”最为出名,既银鱼、白虾和白鱼。游客到了太湖之后,如果不能品尝这三样东西,只能说是白游一场。
太湖银鱼如其名,通体洁白,鲜香可口,中外闻名。听老一辈说,如今的银鱼都是美女西施幻化而来,这其中,还蕴藏着一个曲折的故事。
历史上,越国在夫椒山与吴国一战之后,几乎全军覆没,越王勾践也被抓到吴国当了马夫。后来,勾践与范蠡为了翻身,巧施美人计,将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果不其然,吴王在得到西施后每日沉迷酒色,不再管理朝政,吴国就此衰落。于是越王适时而起,灭掉了吴国。
但越王崛起后,非但没有感激范蠡和西施,反而听信妻子的话,将范蠡逼走,西施也被绑了起来押到船上。在湖心,西施被加以酷刑,士兵铁扫帚不断在她身上挂扫,一条条肉被挂落湖中。最后,西施被推入湖中,而她的皮肉则变成了银鱼。
太湖银鱼有四个品种,大银鱼、雷氏银鱼、太湖短吻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前面两种较大,后面两种较小,不过后面两种才是极品鱼种。
银鱼又被称为面条鱼和面杖鱼,这是因为它们的身形短小且圆,就像一支玉簪。银鱼透明细嫩,看起来柔弱无骨,但它们却只有一条主刺骨。从春秋时期起,太湖就盛产银鱼,明朝诗人就有诗赞叹:
“冰尽溪浪绿,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
太湖银鱼不仅在国内出名,在国际上也享誉许久。曾经,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一吨银鱼能够换取20吨小麦。
太湖银鱼营养丰富,100g鱼肉蛋白含量高达8.2g,脂肪仅0.3g,具有低脂高蛋白的特点。除此之外,每100g钙含量258毫克,磷102毫克,热量41千卡,含有B1、B2等多种维生素营养成分。在日本,银鱼又被称为鱼参,意思是银鱼就像人参一样有价值。
宋代诗人张先诗曾言:
“春后银鱼霜下鲈”意思是银鱼的地位等同于鲈鱼,足以见得银鱼“鱼中珍品”的称号名副其。
银鱼肉质鲜嫩肥美,常常被用于制作各种美味佳肴。银鱼炒蛋,鲜、香、肥、嫩,就好似在金盘上摆上了条条玉簪;干炸银鱼,外酥里嫩、香酥金黄;银鱼做汤,鲜香无比、清香可口。银鱼丸子、芙蓉银鱼、银鱼春卷、银鱼馄饨等更是闻之生津,都是到太湖之后必点的名菜。
为什么说银鱼的危害很大?
从上文的描述中你会发现,银鱼闻名中外,具有如此高的食用与经济价值,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在众人忽视的背后,银鱼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十分巨大的。错就错在人们贪得无厌,将它引入了其他水域中。
由于银鱼的价值极高,有人便想:何不如将其引入其他水域,让全国人民共享太湖美食呢?于是乎,有高原明珠之称的云南滇池便成了首选对象。
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自1979年开始,人们投放了大约70万尾鱼苗到滇池中。到了1985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产量能达3500万吨。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仅滇池银鱼的产量就超过其水产品产量的20%以上。
滇池的成功开启了银鱼引种的新时代。1982年,银鱼被引种到星月湖;1984年,又被引种到抚仙湖。但当人们意识到银鱼移植所带来的问题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10多年,造成的危害也难以挽回了。
盲目引入太湖银鱼带来了食性竞争的问题。抚仙湖中的康浪白鱼以各种浮游生物和小虾米为食,在银鱼还未引入之前,它们在抚仙湖中的生活悠然自得。但大规模的引入银鱼之后,浮游生物和小虾米基本都被银鱼吃掉了,康浪白鱼的生存条件危危可及。在20世纪80年代,康浪白鱼的产量还能达到三四百吨,但到了21世纪初,年产量不到1吨。
除了康浪白鱼外,抚仙湖中有11中土著鱼濒临灭绝,原来常见的花鲈鲤和光唇鱼现在也难寻踪迹。抚仙湖都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湖泊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最后
人类总是这样,总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对自然生态进行迁移和改造,但殊不知,违背自然规律的代价就是生态的破坏,最后的危害也会波及到我们人类自身。